50歲王先生左側腹股溝位置每次排尿時均會腫脹突起,解完尿後即消失,此狀況已經持續多年,經理學檢查為腹股溝疝氣,透過膀胱攝影檢查,確診為狗耳朵狀的膀胱疝氣進到腹股溝,進行腹腔鏡膀胱復位及腹股溝疝氣修補手術後,一舉解決王先生多年困擾。
50歲王先生左側腹股溝位置每次排尿時均會腫脹突起,解完尿後即消失,此狀況已經持續多年,經理學檢查為腹股溝疝氣,透過膀胱攝影檢查,確診為狗耳朵狀的膀胱疝氣進到腹股溝,進行腹腔鏡膀胱復位及腹股溝疝氣修補手術後,一舉解決王先生多年困擾。
腹股溝膀胱疝氣是一種罕見的臨床病症,佔所有腹股溝疝氣的1%至4%。腹股溝疝氣發生在20歲之後的機率約為萬分之13,並隨著年紀增加而增高。美國一項研究顯示,60歲以上族群的發生率是25至40歲的3倍,慢性咳嗽與頻繁、劇烈的腹部使力更容易發生疝氣。男性病人約略是女性的6.5倍之多,與每日體能活動量、是否有便祕習慣、體重是否過重並無相關性,但有趣的是,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發生率卻下降。
92歲張先生因敗血症緊急送至急診救治時,檢查判斷為巨大左側腹股溝陰囊疝氣合併壞死性筋膜炎,經緊急手術清瘡後,發現惡性大腸腫瘤墬落至疝氣中,並破裂穿孔形成膿痒。腹股溝疝氣的臨床症狀,大多數是腹部用力時腹股溝突出,但臥床休息後即又消失,如此周而復始,往往被民眾輕忽。直到發生腹腔內器官(多數是網膜或腸道)嵌頓引發疼痛,甚至嚴重併發腸子絞窄、缺血壞死進而穿孔,才前往就醫。
腹股溝疝氣不管程度輕重,治療的方式都是接受手術,但多數人仍以出現症狀或內臟器官無法自動或手動復位時,才進行手術。現今手術方式以減少疝氣復發、降低術後疼痛為目標,以期儘早回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不管是傳統開放式傷口加上無張力人工網膜,或是經腹腔鏡(又細分為全腹膜外或經腹腔腹膜前)等手術方式,只要符合疝氣修補的原則,且是醫師最熟稔的方式,均可成功有效治療,並將再次復發的機率降至最低。
林雍偉醫師簡介
現職:泌尿科 專任主治醫師
主治項目:
1.機械手臂輔助腹腔鏡手術(達文西系統):a)惡性攝護腺癌, b)泌尿道(腎上腺,腎臟,膀胱)之良性及惡性腫瘤
2.攝護腺肥大鐳射手術
3.泌尿道(腎臟,輸尿管,膀胱)結石
4.泌尿道腹腔鏡,內視鏡及微創手術
5.婦女尿失禁
6.腹腔鏡腹股溝(鼠蹊)疝氣及精索靜脈曲張
學歷:
1.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2.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3.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
台北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台灣泌尿專科醫師
台灣外科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