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愛吃海鮮,卻吃進加了化學藥劑的水產海鮮而不自知,還用錯誤觀念選購水產品。
「到底在一般坊間會買到什麼樣的水產品?」其實是許多主婦的疑惑。水產品如魚、蝦等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是豬肉的兩倍,其蛋白質結構較短,容易消化,這是為什麼許多人術後的調理都會煮魚湯,對不吃素且注重健康的朋友來說,也是重要的蛋白質攝取來源,但是如果吃的是黑心水產,達不到效果也就罷了,反而為害身體,豈不得不償失,因此弄清楚水產品的來歷,以及水產銷售中隱藏的陷阱,才是保障健康的必要功課。
海魚、現流活魚最新鮮、最健康?
市售水產品來源不外乎是兩類,一種是由漁船在海裡捕獲,但占大宗的其實是養殖水產。通常,講究口感與品質的餐廳或家庭,會特別喜愛所謂的海魚,因為肉質最為鮮嫩,但選購時還是要非常注意,中央研究院台灣魚類資料庫提供的食用建議中,尤為重要的是放進了生態環境破壞與否的考量,讓人們在吃得安心的同時,也能兼顧地球整體環境的平衡。
除此之外,其實吃所謂的海魚,還是有不少要細心分辨的問題。海洋資源面臨過度捕撈而耗竭,已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老饕們愛挑選深海魚來滿足口腹之慾,其實,深海魚若來自汙染地區,反而不見得是好的。許多受歡迎的海水魚,已能夠成功進行人工養殖,包括鮭魚、石斑魚等,這類海魚不失為理想選項,惟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黃胤唐提醒,「這類水產品會出問題的環節,首先在運送過程,其次為養殖的方式。」
黃胤唐說,「魚隻容易產生緊迫現象而造成大量死亡,因此漁民為了延長魚隻存活時間,活魚運送時經常投放雙氧水、福馬林等化學製劑。」雙氧水的學名叫過氧化氫,是一種強氧化劑,除了漂白、殺菌外,即使是魚隻已經奄奄一息了,「加入雙氧水,魚隻馬上活蹦亂跳。」黃胤唐表示,「但氧化劑會讓接觸到的任何蛋白質變性,誘發細胞病變。」據研究指出,雙氧水沸點高達152℃,即使煮熟仍會殘留,長期食用對細胞染色體會造成傷害。
坊間流傳買魚一定要看魚身色澤是否鮮豔,不肖漁民也早有對應之道,就是加入亞硝酸,「大陸走私來的水產品為何可怕,他們為了保活與保鮮,不知道加了多少不應該吃進肚子的化學藥劑。」至於台灣本地漁民呢?一位漁民搖搖頭地說,「大家想想『現流』(台語)的海產為什麼可以活那麼久,就明白了。」
黃胤唐認為,「相對好的處理方式是,海鮮捕撈上來後,直接在漁船上進行零下-40℃到-60℃的急速冷凍,如此的低溫不僅可以殺菌且保鮮。」反而是看到活蹦亂跳的海產以為吃到的是新鮮健康,其實才是天大的迷思啊!
放養密度、不用藥、水質最重要
黃胤唐指出,「優質的魚塭,是希望盡量模擬魚類原生環境來營造。想想看,魚隻從生到死都在同一個環境裡,因此環境的控管是最重要的。水質好、環境乾淨的魚塭養出來的魚必然健康,人才能吃到真正好的蛋白質。」
如果養殖的密度太高,魚蝦容易生病,只要天氣熱、水溫上升,病原菌就一定大量孳生,許多漁民為了避免魚池裡面全軍覆沒,只好不斷投藥抑制。進入養殖業長達16年的邱同緯,5年前開始轉型專研無用藥養殖,他說,「以石斑魚來說,一般養殖戶的養殖密度為一分地放養6,000台斤,一甲地就是6萬台斤,而其他魚種則為10萬台斤左右,為了保持存活率在八成左右,漁民採用預防性投藥,約7至10天投一次藥。」
投藥種類依目的來分:其一是消毒殺菌:二氧化氯、漂白水、優碘等;2、殺寄生蟲:福馬林、硫酸酮、醋酸、地特松、馬素展等;3、殺藻類:滅藻草,亦是農業用藥的一種。「前3類都算是合法用藥,」邱同緯說,「因為養殖密度太高,排泄物無法分解,容易讓藻類孳生,影響魚類生長,藻類一旦大量死亡,讓水質更加惡化,所以很多養殖戶乾脆加農藥殺死藻類。」黃胤唐則補充說,「一般吃到有些魚會有土味,其實就是養殖環境不佳造成的,養殖戶為了去土味,通常會在賣出去前用雙氧水給魚隻進行藥浴。」
什麼是好的養殖環境呢?黃胤唐說:「放養的魚隻數量至少減低到三分之一,然後以益生菌細心管理水質,其實是可以做到養殖全程不用藥。」邱同緯就說,「經過幾年來的摸索發現,養魚的重點在養水草、養蝦的重點在養藻類,透過精密的水質控管,魚池裡的水草與藻類會孕育浮游生物,讓魚與蝦有不同的乾淨食物來源,魚池也因為有了簡單的食物鏈形成一個健康生態。」
「只是這樣的養殖方式很少有人能做到。」黃胤唐說,「其實養殖戶也不願意投那麼多藥,但是一般魚的終端價格就不高了,又有中間層層剝削,只要他們養三分之一的魚,養殖戶日子根本過不下去,如果消費者的意識無法提升,惡性循環很難結束。」所以,真的要吃到健康好魚,黃胤唐說,「最好的方式為認識每條魚的來歷,或是向信任的漁民買魚。」
圖片來源:con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