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權威名醫教你認識自體免疫病徵 學會控制與保養

權威名醫教你認識自體免疫病徵 學會控制與保養

文‧李佩璇/採訪諮詢‧余家利、林孝義/插圖‧鍾如娟

健康

2014-09-05 09:59

作家杏林子深受「類風溼性關節炎」之苦、知名藝人周杰倫因「僵直性脊椎炎」免除兵役等,這些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其併發症不一,診療難度頗高。

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幫助人體抵禦外來的異物,但是當免疫系統無法分辨敵我,開始攻擊人體正常的組織和細胞時,就變成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常見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有: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另外還有比較局限部位的風溼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橋本氏甲狀腺炎和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這些自體免疫疾病都可能同時發生,且各有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大大增加了診斷及治療的困難度。

自體免疫疾病棘手之處在於,免疫系統應該是身體的國防大軍,現在卻引起了內亂,若為了不讓免疫力攻擊自己,而使用類固醇與免疫調節劑,固然可壓抑不正常的免疫反應,但同時也會降低某部分免疫系統的運作,此時身體就像門戶大開,很快就會被外來的病原體感染而潰不成軍,無法維持身體正常機能而生病;但如果一直增強免疫力,可能讓身體自體免疫的作用更強,導致身體組織遭受破壞,同樣無法維持人體的健康,因此,自體免疫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非常不容易。

此外,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林孝義表示,免疫系統遍布身體各處,因此許多自體免疫疾病是全身性的問題,症狀多形多樣,光是確認罹患何種疾病都煞費一番功夫,治療更必須配合患者的狀況隨時調整;一旦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等於要一輩子與此疾病共存,確實比一般疾病來得漫長且辛苦。

全身性紅斑狼瘡
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為SLE),好發於東方人及黑人,從20至40歲都是好發年齡,尤其是年輕女性為多,最常發病的年齡是15至25歲,也有男性、老人和小孩患病的例子,但比例較低。

為何全身性紅斑狼瘡好發於年輕女性?林孝義指出,引發全身性紅斑狼瘡的原因很複雜,受到免疫力、遺傳、環境和內分泌等多因子的影響,卻沒有做過大規模的研究,因此無法斷言原因為何,雖目前有些研究指出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但尚未有非常明顯的數據,就目前患者資料的統計結果,得出好發族群為東方人(尤其是華人)及黑人年輕女性的結論。

症狀及併發症
紅斑性狼瘡是全身性的疾病,會攻擊身體各種部位,較常侵犯的部位有皮膚、肺部、血液、腎臟和關節等,因此會引起各種的症狀,最典型的就是面頰和鼻樑上的紅斑,這是因為患者的皮膚變得對紫外線非常敏感。其他症狀則包含:不明原因的發燒、容易產生瘀青、貧血和大量落髮等。台大醫院前內科部風溼免疫暨過敏科主任余家利強調,全身性的自體免疫問題都是非常狡猾的疾病,其實很難說有什麼典型的症狀,在臨床上看到每個患者的差異相當大,才會造成確診困難。

早期有些病患輾轉在各科別之間遊走,花了很長時間才被發現,所有身體的不適來自於紅斑性狼瘡,但因為沒有適當治療,可能已經對身體造成不小的傷害。

當然紅斑性狼瘡若控制不好,併發症可能會讓患者失去性命,或是有失能的機率。這個疾病在開發中國家,患者因腎衰竭及感染併發症致死最多;而已開發國家的患者,較多被心血管併發症奪去性命。此外也有腎衰竭、中風,神經精神症狀,或是因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造成骨質疏鬆症和骨頭缺血性壞死等併發症,可能使紅斑性狼瘡患者陷入失能的危機。

診斷標準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的表現方式非常多種,因此醫師在臨床上診斷是否罹患紅斑性狼瘡時,必須非常慎重。除了詳細的問診及身體檢查之外,還必須根據各種血液學、血清學、尿液常規及影像醫學的數據,來做綜合判斷。目前台灣採用1997年修正的美國風溼病學院制定的診斷基準,患者若符合這11個項目的其中4項以上,就可確定為狼瘡;但若不超過4項,只能懷疑有狼瘡的可能性。即使有診斷標準,但在臨床實際上遇到的情形,還是相當難診斷,尤其臨床表現及實驗數據都落於「灰色地帶」的患者,醫師會以追蹤觀察的方式,謹慎評估後再下診斷(2012年新增狼瘡SLICC分類標準,但目前不常用)。

控制與保養好睡眠+防曬
林孝義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都是長期抗戰,紅斑性狼瘡也一樣,且病情會時好時壞,雖然不能根治,但可藉由藥物和生活中的保養控制病情。當患者在急性病期時,應以控制病情為先,目標是要挽救性命及搶救受損器官的功能;至於在慢性病期,則以病患的衛教、定期病情評估和治療藥物藥量調節為主。

生活中照顧除了充足且品質好的睡眠、作息正常和均衡的營養之外,「防曬」是紅斑性狼瘡患者非常重要的功課。林孝義指出,紫外線的β波長會造成紅斑性狼瘡患者對陽光敏感,應盡量避免日照、不要在日正當中時間外出,外出應撐傘、戴帽子和太陽眼鏡,如果可以的話穿薄長袖,此外,也必須塗抹防曬產品,隔絕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類風溼性關節炎
我們知道,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也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一種,免疫系統會產生自體抗體,如「類風溼性因子RF」及最近發現的「抗環瓜氨酸化蛋白質抗體Anti-CCP」,會引起發炎來破壞身體正常的結構。剛開始時只會感覺到局部的關節僵硬疼痛,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性的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最後造成關節不可逆的損傷,患者可能會失去行走和自由活動四肢的能力,因此,黃金治療期在發病的前兩年。除了最常被侵犯的四肢小關節外,肺部、皮膚、血管、神經和眼睛,也都可能被侵犯,造成心包膜炎、血管炎、肺纖維化、乾眼症、鞏膜炎、腎臟類澱粉沉積症和血液疾病等。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類風溼性關節炎在中國及台灣地區的盛行率約0.4%,比白種人的1%略少。初估台灣約有10萬人患有此疾,男女比例約為1比3,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但各種年紀的病例都曾出現。目前對於致病原因仍不明確,推斷可能和基因、內分泌及環境有關係。

在正常的人體中,關節腔內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用來潤溼及保護關節,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時,就會攻擊滑膜腔,因發炎細胞在關節聚集,會有紅、腫、痛、熱的發炎現象,嚴重時會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甚至骨骼,如果不即時開始治療,關節最後會變形或僵直而無法活動。

至於病程變化也有很大差異,一般會是「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活動期時患者會有倦怠、食慾不振、虛弱和貧血的症狀,最主要的特色則是會出現「晨僵現象」,只要坐或躺太久,周邊關節會腫脹且僵硬,想要起身、活動或用力,都會感到疼痛不適;通常最先侵犯手指、手掌、手腕和腳趾、腳掌、腳踝、膝蓋等關節,通常有身體左右兩側同一部位都出現症狀的「對稱」情形。

緩解期則常在不知不覺中出現,會讓活動期的症狀都減輕,可能維持幾個星期到數年不等,甚至有非常少數的患者終生沒再發病,但通常經過短暫的緩解期後,患者會因為發燒、感染、情緒變化等某些刺激,再次回到「活動期」的發病狀態,身體上的關節就因為反覆發病之下,漸漸變形或破壞而失去活動能力。

活動力較高的患者有其他風險,其中約有5%?15%人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於皮膚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硬的變性肉芽纖維組織,好發於肘關節內側、手指周邊等,但基本上全身都可能分布,如果發生在肋膜和眼睛等部位,就會導致就嚴重的後果。

控制與保養
 一般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有3大類,第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有快速止痛消炎的作用;第二:緩解藥物(DMARDs),包含氨甲蝶呤(Methotrexate)、奎寧等抗風溼的藥物,可根本改善病情,大多會將2種至3種緩解藥物聯合使用;第三則是類固醇製劑,為快速消炎止痛劑,也可和前兩種藥物合併使用,可用口服或注射的方式。除了這三類之外,近來因為基因工程的快速發展,生物製劑(Biologics)也相繼問世,作用明確、效果快速之外,副作用也較小,已經漸漸成為主流藥物。

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重點,是關節滑膜和關節周邊柔軟組織(如:腱鞘)的發炎,很難避免手部和足部的變形,最重要的是以藥物控制減少關節發炎的機率。至於手部與足部的障礙過程,可儘早尋求輔具的協助,減少畸形持續惡化,除非到萬不得已才施與手術治療。在日常生活要避免手部長時間用力抓握,切勿過度使用,不要吝於尋求他人協助;足部則避免爬山、爬樓梯等劇烈運動,鞋子則要選擇圓頭的健康鞋,再加上鞋墊保護。日常活動每小時至少應休息10分鐘,睡滿8小時,且最好有午休;一天兩次的運動治療可在物理治療師的教導下,回家以正確姿勢及頻率做游泳、騎腳踏車等運動,並且記得在運動前冷敷。

僵直性脊椎炎
余家利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非常古老的疾病,早在6,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骨骸中,就發現有骨盆腔或各部脊椎的慢性發炎及黏著現象!這是一種慢性發炎性免疫疾病,主要侵犯脊椎關節與附近的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可從X光片中看到薦腸骨關節、脊椎和髖關節的病變,多發病於15至35歲之男性。此病的發生率有人種差異,乃依據遺傳因子抗原(HLA-B27)的頻率而決定。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0.2~0.3%,女性和男性的患者比率大約為1比5,且女性的症狀較輕微也較難確診。患者中約有5%的比例在16歲前就會發病,小孩期間就發病者,通常治療的預後會比較差,不容易痊癒。致病原因除了與特殊的遺傳因子抗原(HLA-B27)有關外,也與基因、感染和受傷等因素有關。

患者會睡到半夜或清晨,就因腰痠背痛而驚醒,更因下背部僵硬而無法立即起床,必須依靠雙手的力量才能起身,且需經過幾10分鐘的運動或沖泡熱水澡,才能幫助僵硬的身體恢復。余家利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和一般腰痠背痛不太一樣,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只要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就會引起痠痛及僵硬,必須利用運動、浸泡熱水和熱敷,僵硬才能緩解。

僵直性脊椎炎會侵犯患者的整條脊椎和下半身的大關節,如果病情沒有獲得控制,則脊椎逐漸失去柔軟度,嚴重時就像竹竿一樣無法彎曲或伸展,因此有「竹竿病」之稱。通常會從薦腸骨關節炎、脊椎炎等發炎狀況開始,接下來會有骨頭相連處發炎的狀況,包含肌膜、韌帶、關節囊附著於骨頭的部位發炎,或是周邊關節炎等。除了脊椎動彈不得是主要症狀,還可能有其他併發症,例如:虹彩炎、虹膜炎、上肺葉發炎、肺纖維化、神經壓迫症狀、主動脈閉鎖不全、大腸炎、無菌性生殖泌尿道發炎、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和皮膚乾癬等。

控制與保養 運動+復健+紓壓 
主要治療的方法有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s)、肌肉鬆弛劑、局部關節或肌腱注射類固醇和類固醇眼藥水或眼內注射,如果在發病的急性期,醫師可能會開口服小劑量類固醇,讓發炎和疼痛的狀態快速緩解。

此疾病在心理上也會遭遇很大的壓力,有時要配合抗焦慮及抗憂鬱藥,日常生活則要密切搭配復健與運動治療,才能使疾病得到好的控制。

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若能及早診斷出來,疾病能得到控制的機率也很高,但由於致病的成因仍是較模糊不清,目前已知身體裡某些因子可能造成致病率提高,但也並非絕對!

目前透過篩檢,從「類風溼性因子(RF)陽性」、「抗核抗體(ANA)陽性」和「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這三項指數作為判別「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和「僵直性脊椎炎」的參考之一,但林孝義強調:「不表示這3項指數較高或陽性的人,就一定會得到自體免疫疾病,這些數據目前在研究上有意義,但在臨床的疾病判斷上並非診斷標準。」

雖然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有95%~97%比例帶有HLA-B27陽性因子,但在統計之中,HLA-B27陽性者只有2%~10%會得到僵直性脊椎炎,沒有明顯的特異性;加上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中,只有75%~80%有「類風溼性因子(RF)陽性」,且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感染和正常人也帶有這個因子;更別說紅斑性狼瘡患者雖幾乎均帶有「抗核抗體(ANA)陽性」,但有許多非SLE患者也帶有相同的因子。

林孝義表示,這些特殊的自體免疫疾病因子藏在身體裡,只能說是找到致病因子的一條線索,但不是唯一答案,如果檢驗結果有這些因子的人,也不需要太慌張,馬上認為自己生病了,應找專業的免疫科醫師檢查,確認是否真的有發病的跡象!


延伸閱讀

12強/中華隊奪冠,獎金能拿多少?亞軍每人700萬、冠軍可拿這麼多「比年薪還要高」!
12強/中華隊奪冠,獎金能拿多少?亞軍每人700萬、冠軍可拿這麼多「比年薪還要高」!

2024-11-24

這家連鎖咖啡店「一次關4間」!爆欠薪員工集體離職、會員憂上萬儲值金拿不回來,集團回應了
這家連鎖咖啡店「一次關4間」!爆欠薪員工集體離職、會員憂上萬儲值金拿不回來,集團回應了

2024-11-20

直播/12強中華隊冠軍到手,4:0打敗日本隊!林家正、台灣隊長陳傑憲全壘打奠定勝基
直播/12強中華隊冠軍到手,4:0打敗日本隊!林家正、台灣隊長陳傑憲全壘打奠定勝基

2024-11-25

真的贏日本!慶祝中華隊拿冠軍,7-11、全家、萊爾富咖啡「買一送一」來了,品項一次看
真的贏日本!慶祝中華隊拿冠軍,7-11、全家、萊爾富咖啡「買一送一」來了,品項一次看

2024-11-25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