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題是「檢視自己再出發」,希望提醒罹患過B、C型肝炎的患者,一定要遵守「積極篩檢、定期追蹤、早期治療」原則,遠離肝病威脅。
肝病會被稱為台灣的國民病並不是沒有原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二○一三年,台灣成人B型肝炎帶原者與C型肝炎感染者人數眾多,約有三一○萬人,國民健康署提出「肝病有藥醫,要肝緊看醫生,肝緊治療」的呼籲,提醒民眾不要忽略病毒性肝炎是隨時潛伏在身邊的「無聲殺手」。
四十三歲的葉先生就希望能透過自己的例子,提醒民眾忽略肝炎後果有多麼嚴重!他在二十一歲時就因為腸胃不適就醫檢查,發現自己有B型肝炎,但當時沒有抗病毒藥物,便接受中醫的追蹤與治療。
沒想到十五年後,他覺得自己臉色暗沉,又常打呵欠,就醫檢查才發現自己B肝病毒數量超標,三個月後就因為肝硬化的副作用導致吐血,緊急送急診治療;四年前追蹤檢查時在肝臟發現兩公分的腫瘤,當晚再次發生大量吐血住進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穩住病情。
早期治療可確實控制病情
葉先生說,住院時就時常聽到許多病友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及早檢查,所以他現在都經常以自己為例,規勸周遭的親朋好友,一定要及早檢查定期追蹤。葉先生的媽媽與妹妹也被查出為B肝帶原者,但是透過早期發現與治療,肝炎病情都控制得很好。
研究顯示,台灣所有死於肝癌的病患中,有九成都與B、C肝炎有關。但即使證據明確,台灣民眾對於B、C型肝炎的輕忽態度實在令人擔心。
根據最新出爐的國民健康署電話訪問中發現,在可複選的狀況下,有超過九成民眾還是認為「熬夜」是導致肝病的主要原因,卻只有六八%和五四%的民眾知道B型肝炎或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的主因。但即使知道自己有B肝或C型肝炎,還是有三成人認為自己身體沒症狀而未就醫。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醫師高嘉宏指出,台灣死於肝病的病患中,有七成為B型肝炎帶原者,兩成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雖然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大部分的人會痊癒,但有五分之一會成為帶原者;這些帶原者中,有一五%到二○%會發生肝硬化,之後發生肝癌機率會大大增加。
抗病毒藥物是最有效療法
至於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二○%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三%到五%會變成肝癌。「所以只要是B型或C型肝炎的帶原者,都應該要特別小心。」
高嘉宏強調,現在對抗肝炎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抗病毒藥物。根據胃腸與肝臟學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Gastroenterology》顯示,定期服用抗病毒藥物,確實能有效降低B型肝炎病患肝癌發生率,也可減少肝癌手術後的復發率,對肝炎病人來說,是符合經濟效益與治療效果的方法。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醫師也說,台灣雖然在肝病人數上偏多,但也因此,讓台灣於預防B肝領域,在國際上有領先地位;像是三十年前就開始推動B肝疫苗接種,讓現在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罹患B型肝炎的機率只有一%。
簡榮南提醒,研究證明病毒量越高,罹患肝癌風險就越高,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減少六成肝癌發生率;也有研究顯示,病毒量越高,肝癌術後越容易復發,服用抗病毒藥物,也能減少三成的肝癌復發率。「積極篩檢、定期追蹤、早期治療,這三個守則對於B肝患者來說,是絕對不能忘記的口訣!」
防堵肝癌七大要領
1.抽血檢查:
台灣造成肝癌最大的元凶就是B型肝炎,所以一定要先透過抽血檢查,確定自己是否為B肝帶原者,並接受專業醫師治療。
2.家族防範:
台灣感染B肝途徑多半是經由母體垂直感染,所以母親或是兄弟姊妹中有人為B肝帶原者,全家人都要特別提高警覺。
3.五合一檢查:
包括肝功能指數GOT、GPT、病毒量檢測、甲型胎兒蛋白、超音波5項。唯有這5項都做齊全,才是完整的肝病檢查。
4.定期篩檢追蹤:
對抗肝炎是長期工作,絕對不是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就可痊癒,一定要遵從醫囑,定期進行抽血追蹤,才能完整監控肝臟狀況。
5正常作息養肝:
肝臟血流豐富再生力強,只要不亂用偏方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喝酒、熬夜,就能維持正常肝臟機能。
6.多吃新鮮蔬果:
新鮮蔬果擁有豐富的植物化學物質,對肝臟來說是好很的解毒燃料,毒性也低,是最佳的保肝食物。
7.拒吃加工品:
加工品含有太多添加物,都會增加肝臟負擔;此外,也要特別注意黃麴毒素,像是潮溼的花生、堅果類等,要特別注意貯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