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一名老婦人前往花蓮山區旅遊時不慎走失,失蹤4天後幸運獲救,雖然過程中不斷傳出靈異事件,但醫師認為,老婦人可能是「失智症」前兆。由於早期失智症要發現並不容易,家屬必須密切注意長者狀況,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因為獲救老婦宣稱,是碰到一個穿紅衣撐紅傘的小女孩把她帶到獲救的地方,除了靠喝溪水過日外,每天晚上都還有一對老夫婦陪她聊天。由於婦人指證歷歷,讓這起迷途驚魂添加些許靈異色彩。
但專科醫師認為,從老婦人獲救後的種種反應,認為可能是早期失智症前兆。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說,早期失智症患者,到了陌生地方常常會突然失去方向感,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就有很多病人,都是在離家幾條街的地方走失。
雖然家人說老婦人沒有失智,但潘建志在臨床上也碰到許多家屬沒有意識到早期症狀。他指出,很多人早期失智時,記憶功能並無出現明顯的問題,但是合併出現幻覺的狀況卻很常見,最常聽到的就是看見逝去的親人,比方新聞裡的老婦人宣稱見到過世兩年的丈夫。這種幻覺入夜後會更多,所以她說「每晚都有老先生、老太婆陪她聊天。」
潘建志指出,這種出現幻覺的現象比較常在天黑之後,這在醫學上稱之為「感覺剝奪」。當人體的大腦在比較暗的環境下,神經細胞會產生幻覺,所以大多數的失智症患者在天黑後會產生混亂。
潘建志還說,有位電視台記者回憶,約在七年前同一個地區,也發生過老太太被紅衣女孩帶走的失蹤獲救事件,結果記者循線追蹤找到這位老太太,但她卻已經因為失智送入安養院,不記得當年發生什麼事。「由此可證,彭姓老婦人可能已經出現早期失智現象。」
其實台灣失智症人口一直都被低估,但增加速度卻非常明顯。世界各國平均每二十年失智人口增加一倍,但台灣增幅卻達二.一倍、二.二倍,增加速率名列前茅,二○一二年國內失智總人口推估已逾十九萬人。這也代表二十到五十年後,青壯年須負擔更多照護責任。
多運動促進大腦血流
多運動促進大腦血流
失智症之所以常被忽略,主要與一般人普遍認為只是單純的老化有關,像是老番癲、老頑固,卻不知道其實這時老人家已經生病了。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議謙說,老化症狀是事後還能記得起來,但失智症則是完全不記得自己說過哪些話與做過哪些事。
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失智症十大警訊,包括記憶衰退、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語言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判斷力變差、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個性改變、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劉議謙提醒,個性改變是失智症患者最明顯的症狀之一,此時也最容易與家人起衝突,但這就是失智症患者發出的求救訊號,這時家屬應該有所警覺,盡早尋求專業醫師或相關協會協助,透過專業力量介入,可以讓失智症患者願意接受檢查與諮詢。
劉議謙說,運動是最好的預防方式,每周至少兩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持續十二周有助於改善個人認知功能,建議多做體能運動及參與各類認知活動,可以促進大腦血流,減少罹患失智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