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界「車神」舒馬克昏迷近半年後病情出現轉機,讓他能恢復意識的重要關鍵,就是當初手術後立即採用「低溫療法」,讓大腦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冬眠狀態,減少腦神經組織缺氧傷害,有助於日後恢復。
冷凍療法不是未來科技,過去已實際應用在急救室中。對日劇迷來說,如《醫龍》、《派遣女醫X》等醫療戲劇中都曾上演過。例如《醫龍》一劇中,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因為發生意外,臨時決定利用冷凍療法延長手術時間,成功把病患從鬼門關搶救回來。
降低身體代謝速率
降低身體代謝速率
除了舒馬克之外,先前台中市長胡志強夫婦發生車禍意外時,醫療團隊也利用低溫療法搭配葉克膜,保護邵曉鈴的腦部功能,減少了許多後遺症。「其實,低溫療法比較像是中國武俠小說中所說的『龜息大法』,將身體代謝速率降低,延緩大腦的傷害。」長庚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夏邵軒說。
腦細胞主導人體大腦功能,當車禍或腦部受到撞擊時,若未及時讓氧氣恢復運輸,腦細胞就會因為缺氧而開始受損,因此,如果能在最短時間內降低腦部所需要的耗氧量,就可以降低腦部進一步的二次傷害,這就是使用低溫療法所欲達到的目的。
夏邵軒從醫學角度解釋低溫療法的作用原理。他說,研究發現,體溫只要降低一度,腦部的氧氣代謝率就會減少六%到八%,比起正常耗氧速率來說,可以減少腦部因為缺氧而受損;除了腦部耗氧降低外,包括全身新陳代謝與耗氧量也會跟著下降,可以爭取到更多讓身體復原的時間。
低溫療法剛開始時,是採用體外冷卻方式進行。醫護人員透過冰枕、冰袋等放在病患肢體四周降低體溫。自從冷凍儀器問世後,像是頭部冰帽局部降溫、全身降溫法,透過儀器穩定地降低身體溫度,才讓低溫療法開始普遍運用。
不過,冷凍療法也並非萬能。病患必須在經過急救恢復心跳後,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冷凍療法,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最晚不要超過十二小時。目前大多都是進行七十二小時後,再依照病患狀況慢慢將體溫恢復,而且回溫過程必須在醫療團隊監督下進行,以免發生任何意外狀況。
由於低溫療法屬於急救性保護治療,因此目前文獻中主要應用在突發性的心跳停止、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變與腦部創傷患者。除此之外,缺血性中風、不同腦病變引發的腦水腫/顱內壓上升,如猛爆性肝衰竭引起的肝性腦病變,和腦炎引起的頑固型癲癇重積狀態等,只要是可能造成頭部缺氧或重創,引發體溫、顱內壓及腦部細胞代謝率升高,導致更嚴重的腦部傷害,都可以考慮使用低溫療法來保護大腦神經,減少腦部後遺症。
預防受傷後的自發性傷害
預防受傷後的自發性傷害
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張承能指出,腦部的傷害在意外發生的那一瞬間就已經決定嚴重程度,讓醫生比較擔心的是如何預防受傷後腦部的「自發性傷害」,像是腦血腫、腦抽筋等等,都會讓傷害持續擴大,此時利用低溫療法,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程度。
「二十年前,日本就有一位片山教授發表過低溫療法治療成果,但隨著醫療進步,現在也有研究顯示,使用低溫療法的成效,其實沒那麼誇張。」張承能認為,可能是因為低溫療法曾經搶救過許多名人,甚至讓這些人奇蹟似地恢復,就如同舒馬克,才會讓外界把低溫療法視為一種神奇的治療方式。
張承能說,低溫療法只是手術一開始時的保護措施,術後的恢復狀況還是要依照個人情況而定,以舒馬克舉例,意識恢復後還需要進行一連串的檢查、測試與刺激,研判大腦傷害的範圍,才能開始進行接下來的復健治療。
低溫療法的過程
低溫療法的過程包含三個階段,分別為一降溫期、低溫維持期與回溫期:
一、降溫期:目前的文獻建議中度低體溫,也就是降至32至34度,而降溫的速度目前建議每小時最快可降1.5度。
二、低溫維持期:根據不同的病因目前文獻中建議低溫維持期也有所不同,在大人突發性心搏停止需12至24小時,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變需72小時,至於其他的腦病變,目前尚無定論,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三、回溫期:回溫期常會發生反彈性腦水腫,故回溫的速度要慢慢來,目前文獻中建議每小時以0.25至0.33度回溫,以12至24小時回溫至36至37.5度。
低溫療法過程的原則:降溫要降得快,低溫維持要夠久,回溫要夠慢。這樣的過程,才能有效達到低溫療法的效果。
◎低溫療法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和副作用
在低溫療法的過程可能產生一些併發症和副作用,包括體溫較低時,身體的凝血功能會變差。此外,低溫療法期間,病患的抵抗力也可能降低,進而增加感染風險,新陳代謝也可能因變慢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
(長庚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