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於中藥常有「可補身又不傷身體」的觀念,在使用上較不設防。但長庚醫院研究證實,如果誤將中藥併西藥服用,除了可能增加藥物效用外,也會導致出血不止症狀。
他以紐西蘭白兔做實驗,一組單純使用疏經活血湯,另一組併用西藥Warfarin,以檢驗血液中兩項凝血因子為標的。研究發現,併用中西藥的白兔,兩項凝血相關因子都出現延長將近兩倍時間,並且在停用中藥三天,才恢復正常。
研究還發現,併用中西藥所造成的凝血延長時間,甚至長於單用西藥所造成的凝血時間;比較特別的是,服用中、高劑量中藥併用西藥時,對於凝血因子的影響有顯著差異,低劑量中藥則對於凝血因子的影響較小。
疏經活血湯共由十七味藥組成,功效為疏筋活血,臨床上中醫常用於筋骨痠痛,尤其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楊賢鴻解釋,這味傳統複方中藥中,包括當歸、白芷、川芎等中藥材,都具有活血功能,才會造成中西藥併用出現凝血異常狀況。
務必告知醫師用藥史
務必告知醫師用藥史
楊賢鴻認為,西醫臨床上有許多罹患心血管病患,常需要長期服用西藥抗凝血劑,而且年紀越大服用比率越高;但許多銀髮族就是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若接受中醫治療又服用西藥抗凝血劑,就會引起藥物交互作用,造成難以預測的後果。
楊賢鴻建議,無論接受中醫或西醫治療,一定要告知醫師用藥史,才能避免產生未知的交互作用;而民眾也千萬勿自行購藥服用,甚至自己在燉煮湯品時,要特別注意選擇中藥材,以免產生中西藥併用的副作用。
除了疏經活血湯,中西藥交互作用案例其實很常見。像是同時服用黃耆與口服降血壓藥物,會造成低血糖,導致腦病變損傷病情加重;也有人服用銀杏,造成術後傷口流血不止。所以在臨床上若使用當歸、獨活、丹參及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功效的銀杏葉、大蒜時,都會特別詢問病患有無服用阿斯匹靈、抗凝血劑藥物。
張家蓓說,常見的中西藥交互作用影響藥效的狀況,包括增加生理性的拮抗或協同作用,以及增強藥物毒性。她舉例,具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的麻黃,不宜與鎮靜安眠藥、降血壓藥物併用,否則會產生拮抗使藥效降低;含有氰苷的杏仁、枇杷葉等中藥,則不宜長期與具有中樞抑制作用的Codeine等鎮咳劑併用,否則可能造成呼吸中樞抑制,而導致藥物毒性增強。
由於台灣民眾總是有吃中藥不會傷身的觀念,張家蓓認為,其實中藥多吃或亂吃,對身體仍會造成傷害,所以她建議有慢性病,特別是在接受西醫同時治療的高血壓、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在服用任何中藥前都一定要經過合格中醫師診斷,經認可後才能服用中藥,千萬別道聽塗說或朋友推薦就亂服用。
「腎臟病患者更要特別小心!」張家蓓特別提醒,由於中藥材普遍具有金屬離子,若亂服用很容易造成體內鈣、鉀、磷離子的不平衡,影響到洗腎功能,甚至造成血液毒性。
食物也會影響藥物
食物也會影響藥物
除了中藥外,就連吃的食物也可能造成影響,像多吃茭白筍就會造成鉀、磷不平衡,所以腎臟病患對於藥物與食物更要特別注意。
張家蓓強調,現在中西醫醫療合作密切,也有不錯效果,但病患不能因此掉以輕心,除了選擇合格中醫師看診外,亦不能輕易相信來路不明、朋友介紹、廣播推薦的中草藥;治療前一定要詳細告知醫師病史與用藥狀況,才能降低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
常見的中西藥交互作用
常見的中西藥交互作用
1. 導致療效降低
鞣質類的中藥如地榆、虎杖、大黃等,不能與四環素等抗菌類西藥合併服用,否則容易產生沉澱物,抑制人體腸胃道的吸收。
2. 導致毒性增強
含有氰苷類藥物如杏仁、枇杷葉,若與西藥的中樞神經抑制劑、中樞鎮咳劑、鎮靜安眠藥同時服用時,可能會讓中樞神經抑制能力增強。
3. 導致酸鹼中和
中藥酸性的五味子、山楂,與碳酸氫鈉等鹼性西藥併用,則容易在人體內造成酸鹼中和的反應,甚至會在尿液中出現結晶。
4. 產生水解反應
皂苷類的中藥如人參、川七,與酸性西藥併用時,會造成水解反應,導致皂苷類中藥內的藥物成分被破壞,而失去效用。
5. 形成螯合物
金屬離子類的中藥(含有鈣、鐵、鎂)如石膏、龍骨、牛黃等,與西藥四環素類藥物併用時,會形成螯合物,導致藥效降低。
6. 導致嚴重出血
抗凝血類的中藥如當歸、毒活等,與西藥Warfarin、阿斯匹靈等抗凝血藥物併用,會增加出血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