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演員午馬2月4日因肺癌過世,享年71歲。醫師呼籲,對抗肺癌只要能早期發現,持續追蹤檢查、用藥,其實就像慢性病一樣,可以與癌細胞和平共處。
其實罹患肺癌的名人不少,像是帽子歌后鳳飛飛、前法務部長陳定南等,都是罹患肺癌過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肺癌平均每年在台灣奪走逾八千條人命,已連續三十年為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
過去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比率不到一成,讓病人與家屬聽到後,幾乎有將近一半決定放棄治療,而接受治療者當中,又有一半會因藥物的副作用而放棄治療。
「肺癌病人死亡率這麼高,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末期才被發現。」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感嘆,以前不知道如何找到腫瘤,有八成肺癌患者被查出時都已經是肺癌末期,想救回來簡直不可能。
低劑量檢測 早期揪癌細胞
低劑量檢測 早期揪癌細胞
蔡俊明表示,台灣肺癌患者有八成以上屬於肺腺癌,幾乎都是從肺葉周邊開始產生病變。他形容,肺腺癌的細胞形態,就像從地方包圍中央,直到腫瘤大到一個程度後,病患才會出現症狀,所幸醫界目前大多以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早期揪出癌細胞。
蔡俊明說,LDCT因敏感度高,可以找出肺部一公分以下疑似腫瘤的位置,根據美國研究顯示,使用LDCT檢測的肺癌患者,比使用一般X光檢查的患者降低約兩成的死亡率。
台北榮總這幾年也因使用LDCT,把早期(第二期腫瘤未擴散以前)發現癌症的患者,從兩成提升到三成五。
除了早期發現有進展,肺癌治療也因投入研究最多,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蔡俊明說,現在的肺癌治療策略不再是以第幾期來區分,而是依照腫瘤組織形態、基因有無突變等,決定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方式。
舉例來說,一旦確診是肺癌,就馬上進行基因檢測,如果發現上皮細胞基因(EGFR)有突變,可立即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而標靶藥物也有兩種可選擇,大幅降低抗藥性產生;EGFR若沒有突變,也還有包括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可檢測。
即使幾個好發基因都沒有突變,也另有化療藥物可選擇。
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中心主任何明霖指出,以前對於化療藥物藥理不清楚,病人必須承擔比較大的副作用,現在透過分子醫學的進步,病人也能在進行化療前先做基因檢測,看看自己的細胞形態較適合哪種化療藥物,大幅降低副作用的嚴重性。
化療標靶合併 延長存活期
化療標靶合併 延長存活期
正因醫界現在對肺癌有較完整的掌握,因此醫師在治療方法上也更多元化。何明霖說,以前化療與標靶藥物不會一起使用,但現在已經可以把兩種藥物療程合併,先用標靶藥物治療,再進行一般化療療程。若再發現突變基因,便回到標靶藥物治療,倘若控制得宜,如此治療模式,可以延長兩到三倍的無病存活期。
何明霖認為,大家會害怕癌症,主要是因為對這個疾病的無知與恐懼,所以罹癌時千萬不要驚慌,除了找可以信賴的醫師,也可以透過許多病友團體得到協助,「當你越了解這個疾病,就越不會怕它。」
何明霖說,從他的病友會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來看,已經可以逐漸把肺癌視為一種慢性病,只要好好控制它,與之和平相處,其實肺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
肺癌治療的6項新發展
1. 標靶藥物
除了較熟知的艾瑞莎(Iressa),目前還有Afatinib,以及針對非EGFR(上皮細胞基因)突變的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標靶藥物Crizotinib,供不同病因的肺癌患者使用。
2. 化療藥物
利用基因檢測,找出效用最佳、副作用最低的化療藥物,此外,也可視狀況調整藥物使用,維持治療不間斷、減少副作用,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
3. 手術治療
利用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減少開刀傷害,大幅提升病患預後生活品質。
4. 放射線治療
包括電腦刀、螺旋刀等放射線治療設備,採用3D立體運算方式,將放射線集中在腫瘤部位,協助無法手術或拒絕手術的病患治療。
5. 標靶並用化療
以兩種化療藥物合併的標靶藥物Sunitinib治療肺癌末期病患,既可阻斷腫瘤生長所需氧氣和養分,同時也能抑制腫瘤細胞繁殖增生。
6. 免疫療法
利用特殊藥物刺激身體免疫系統,或將自己的免疫細胞貯存下來,等有需要時再打回體內。目前台灣尚未核准,但在部分國家已成為一種抗癌的另類治療,越來越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