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從危險徵兆找出寶貝退燒關鍵

從危險徵兆找出寶貝退燒關鍵

2013-10-09 13:37

嬰幼兒半夜突然發燒,是許多父母最害怕遇到的「狀況題」,坊間更常有發燒會「燒壞腦子」的迷思。兒科醫師說,孩子發燒時家長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發燒時體溫飆高不見得代表疾病的嚴重度高,觀察發燒有無伴隨危險徵兆,才是要不要緊急就醫的關鍵。

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說,人體腦部下視丘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平時不生病的時候,體溫會設定在37度左右,當人體生病引起發炎反應,會讓體溫的定位點提高,所以造成發燒現象,也就是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超過38度。

找出發燒原因比盲目退燒更重要

很多家長對孩子發燒有恐懼感,李秉穎說,發燒跟咳嗽、流鼻水一樣,都是疾病的症狀之一,不必太緊張。發燒代表的是細菌或病毒入侵,免疫機制啟動。因此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除了尋常的感冒,包括流感、腸病毒、輪狀病毒、肺炎鏈球菌、鼻竇炎、肺炎等小兒常見的感染疾病,都會出現發燒。另外如果發生中暑,身體來不及散熱,或是嬰兒衣服包的太緊、洗三溫暖等,也可能導致體溫過高。

正因為會導致發燒的原因「百百種」,出現發燒,找出原因比退燒更重要!否則盲目退燒反而可能忽略疾病、造成傷害。家長多半擔心孩子發燒後,熱度會越來越高,但李秉穎說,人體對發燒有調控系統,若是因為感染疾病引起,大約發燒到41度左右,調控系統會自動「踩煞車」,體溫不會再直線上升。除非是因為中暑、大量脫水,全身無法散熱,「煞車系統崩潰」,體溫才會不斷飆升,文獻上曾有個案的體溫升高到45到46度的紀錄。

發燒雖然很常見,但家長還是有許多的迷思,李秉穎醫師解答各位爸媽門診時最常犯的錯誤觀念。

Q1 量體溫哪一種方式好?

量體溫有口溫、腋溫、肛溫等多種方式,其中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不過一般家庭多半使用的是耳溫槍、或額溫槍,李秉穎說,量額溫誤差較大,不建議使用。至於耳溫槍雖與肛溫接近,但對3個月以下的嬰兒,很可能因為耳溫槍插入耳道的角度不正確,準確度比較差,建議3個月以下的嬰兒可以使用一般體溫計,將衣服掀起,量測背溫比較準確。

量耳溫的時候,若有過多耳垢也可能會干擾測量出來的溫度,如果兩耳量出來的溫度不同時,應以較高溫度為準。另外耳溫槍要記得定期校正,免得失去準確性。

要注意的是,摸小孩的額頭燙不燙,不能作為判別有沒有發燒的依據,一定要使用體溫計才能正確判斷,根據國外研究,母親用手摸孩子的額頭等處,只有74%能正確判斷小孩發燒。肛溫最接近中心體溫,額溫槍測量誤差值大。

Q2 發高燒腦子會燒壞?

李秉穎說,這個錯誤觀念一直很難扭轉,特別是常「聽說」有孩子發燒幾天後,腦子燒壞,其實是以訛傳訛的說法。他強調,41度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部造成直接傷害。除非是發燒若超過41度,則可能傷害肌肉組織,引起橫紋肌溶解症。發燒後會出現腦子受損的後遺症,多半是嬰幼兒有腦炎、或是腦膜炎、感染了敗血症所致,絕非是發燒的緣故。如果發燒後腦部受損可能是腦炎或腦膜炎造成,而非是發燒本身導致。

Q3 一發燒就要積極退燒?反覆發燒代表退燒藥沒效?

如果體溫沒有超過39度、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並不需要積極退燒。除非是曾有熱痙攣或癲癇發作等病史,較容易因為發燒引起不適,體溫超過38度就可考慮退燒。另外,如果體溫上升並非感染疾病引起,而是中暑等因素造成,則要小心引發脫水等問題,也應積極退燒。

孩子反覆高燒也常讓家長擔憂,李秉穎也說,感染疾病引起的發燒,多半有一定的病程,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1週以上,在找出病因後、疾病還沒「收尾」前,孩子反覆發燒是正常的,各種退燒藥的藥效僅能維持幾個小時,體溫會一下高、一下子低,不能因此斷定是退燒藥無效,甚至短短幾天內分頭看好幾次醫生、四處拿藥,反而浪費醫療資源。發燒超過39度為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可使用退燒藥,但退燒藥效只能持續幾小時,並不能根治發燒情形。

Q4 單獨以退熱貼、冰枕、溫水擦拭等方式退燒?

孩子發燒時,如果「唉唉叫」、或覺得不舒服,最正規的方式還是使用藥物退燒法,不要單獨使用退熱貼、冰枕、溫水擦拭等物理性退燒方式。

李秉穎說,這是因為發燒的時候,腦子認定38度以上才是正常體溫,這些加速表面散熱的方式卻是「違背腦子設定的溫度」,無法矯正發炎反應引起的體溫定位點。就好像是在一壺插電設定溫度100度的熱水裡,丟了很多冰塊下去,反而讓已經在生病的孩子消耗熱量、加重代謝負擔。不僅可能讓孩子覺得冷,如果是有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疾病,可能導致心臟衰竭、休克等風險。比較建議的方式是使用退燒藥物後,開始散熱、流汗時再使用物理性退燒法。

嬰幼兒常用的口服退燒藥物包括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和異丁苯丙酸(ibuprofen)。另外還有以塞劑形式出現的Diclofenac。李秉穎說,使用口服、或是肛門塞劑的退燒效果類似,嬰幼兒應以口服藥物優先,當嬰幼兒拒絕吃藥、或是嚴重嘔吐時,可以塞劑替代口服藥物。

不同的口服藥物用量不同,如果要輪流使用不同的發燒藥物,也要注意用量、以及間隔的時間,不建議一次同時給予兩種以上退燒藥物。另外要注意的是,18歲以下不能使用阿斯匹靈等水楊酸成分的退燒藥,因為兒童使用阿斯匹靈可能會傷害肝臟與腦部。由於發燒是生理機制,單用物理性退燒反而會造成患者身體負擔,應搭配退燒藥使用後待體溫降低再配合散熱。

Q5 孩子一發燒要立刻送急診?

李秉穎認為,所有發燒最重要的是找出疾病原因,因此一定要看醫生診斷,但不見得每個嬰幼兒都有看急診的必要,尤其是周末假日、或是半夜,急診常擠滿發燒的小病童、家長,更可能讓忙碌的急診人力「超載」。

他強調,發燒時體溫高不一定代表疾病的嚴重度高,「發高燒不是危險徵兆」,不要一心只想著退燒,應注意孩子有沒有下列的危險徵兆,只要有其中一種,就算已經沒有發燒,或是退燒後孩子反而活動力降低,也應該立刻就醫。

--

BOX:危險徵兆
◎ 年齡為3個月以下的嬰兒
◎ 尿量大幅減少
◎ 哭泣時沒有眼淚
◎ 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
◎ 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
◎ 持續頭痛與嘔吐
◎ 頸部僵硬
◎ 咳痰有血絲
◎ 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很用力,甚至可以觀察到胸壁凹陷
◎ 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
◎ 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即使走一小段路就會很喘
◎ 皮膚出現紫斑
◎ 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
如果沒有伴隨危險徵兆,孩子假日、或半夜發燒,不用急著送急診。家長也可先利用家裡儲備的退燒藥物,先讓幼兒退燒、減少不適,隔天再到門診就醫。

有些家長會覺得發燒的孩子應該多喝水,李秉穎則說,除非是因為反覆發燒、退燒,引起大量流汗,或是觀察到孩子尿液變少,否則並不需要特別補充過量水分,不斷「灌水」,反而可能會造成鈉離子過低,進而會引起抽筋。幼兒如果發燒,最好是多休息、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退燒24小時過後,再回學校上學。可檢視孩子發燒時有無伴隨「危險徵兆」作為決定是否送急診的依據。

Profile
李秉穎
現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經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著作:《腸病毒震撼》、《兒科診療室》

延伸閱讀

開發金控品牌再造里程碑 規劃更名為「凱基金控」
開發金控品牌再造里程碑 規劃更名為「凱基金控」

2024-04-26

3D理財、720度全方位服務 凱基銀行陪伴客戶富足人生
3D理財、720度全方位服務 凱基銀行陪伴客戶富足人生

2024-07-26

凱基證券投資論壇 三大策略掌握2024下半年布局
凱基證券投資論壇 三大策略掌握2024下半年布局

2024-06-25

凱基證券重視公平待客、友善金融  線上線下服務年輕世代 全方位掌握投資新知
凱基證券重視公平待客、友善金融 線上線下服務年輕世代 全方位掌握投資新知

2024-06-19

凱基證券布局多元平台 前進兩大社群 提供專業易懂投資資訊 實踐公平待客
凱基證券布局多元平台 前進兩大社群 提供專業易懂投資資訊 實踐公平待客

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