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銷聲匿跡52年的狂犬病,日前竟現蹤中部山區,讓許多人開始聞犬色變。
專家提醒,除了為寵物施打疫苗,若不慎被野生動物咬傷,一定要盡速就醫!
狂犬病為何會讓防疫單位如此戒慎恐懼?答案就是高致死率!人類若被帶有狂犬病的動物咬傷,未經治療,一旦發病,致死率高達百分之百。狂犬病致死率會這麼高,是因病毒會從傷口進入到人體,並往中樞神經侵襲,最後進入到腦部導致死亡。
曾在二○○二年看過狂犬病境外移入個案的花蓮慈濟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陳立光說,當初是一位來台探親的中年婦人,因輕微發燒身體不適前來就診,且主動告知兩、三個月前曾在中國被自家養的小狗咬傷小指,有明顯痠麻感,她懷疑自己可能得了狂犬病。
但病患卻沒有明顯的意識不清、抽搐等中樞神經傷害現象,反倒是有明顯的「恐水症」,也就是病患一看到水馬上就撇過頭。這樣的動作讓陳立光嚇一大跳,一小時內就通報疾管局,並把病人送往隔離病房,隨即開始施打疫苗與免疫球蛋白,結果病患在加護病房待了十天,最後仍因腦炎併發呼吸衰竭死亡。遺體經解剖發現,病患的腦神經、中樞神經幾乎被病毒破壞殆盡。
病毒攻擊人類神經系統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指出,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這種病毒非常危險,專門入侵人類的神經系統,一旦病毒從傷口入侵後,就開始順著神經系統侵門踏戶,最後往中樞神經系統進攻導致死亡。
周志浩說,由於狂犬病毒是從腦部增生後慢慢衍生到眼角膜,然後到達舌頭與唾液腺,再藉由唾液腺進入人體。因此,除了被動物咬傷可能得到狂犬病,也有可能因為舔的動作,讓病毒從黏膜組織或皮膚上的傷口進入人體內。
周志浩提醒,狂犬病的病毒潛伏期約為一到三個月,甚至可長達七年。初期症狀包括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咬傷部位會出現異樣感的症狀,持續數天後,病患會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發展到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引起恐水症狀(所以又稱為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
至於該如何預防狂犬病?除了前往疫區像是東南亞、中國等地要施打疫苗外,飼養寵物者可先帶寵物施打疫苗,如果人體要避免也有疫苗可施打。而且根據統計,不論是事前或是被咬後施打,只要能在發病前施打狂犬病疫苗,被救活的機率也是百分之百。
發病前打疫苗可治癒
目前台灣地區傳出狂犬病的地區包括南投縣魚池鄉及鹿谷鄉、雲林縣古坑鄉,都是從小鼬獾身上發現。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認為,現階段疫情應該屬於「區域性」感染,因此,除了這三個地區要比較當心之外,台灣其他地區相對較安全。
依據疾病管制局的建議,除了上述三地,如在野外遭受到野生哺乳類動物(不含流浪貓犬)抓咬傷,就應立刻就醫並自費接種疫苗。至於遭受無症狀家犬家貓或疫區外流浪犬或貓抓咬傷,感染狂犬病的風險極低,建議不須接種疫苗。
陳立光最後提醒,狂犬病發病程度與被咬傷的位置息息相關,被咬的部位越接近腦部,發病的時間也會越快,所以一旦被不明野生動物咬傷,一定要趕緊就醫,就算是被咬後施打疫苗,只要打滿足夠的劑量,還是能夠預防狂犬病發生。
狂犬病自救寶典
避免接觸
除了少去疫區,現在狂犬病多來自野生動物,特別是食肉目動物,像白鼻心、麝香貓、鼬獾等,應特別避免接觸。
預防被咬
狂狂犬病最常見的感染方式是被動物咬到,病毒經由傷口進入進入人體,因此到野外一定要預防被野生動物咬到,若不幸被幸被咬,要把握第一時間就醫。
施施打疫苗
疫苗是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包括寵物與人類都可施打疫苗,與野生動物生動物有高接觸風險工作者更應施打。出國前應提前一個月施打三施打三劑;如不幸被咬,要追加兩劑才能阻止病毒入侵。
快立即消毒
被咬若不幸被咬,立刻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並盡速就醫。
目前提供自費狂犬病疫苗接種院所包含馬偕醫院台北院區、台大醫院、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壢新醫院、署立台中醫院、童綜合醫院、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及署立花蓮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