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世界三大男高音」多明哥日前因為肺栓塞住院檢查。醫師指出,肺栓塞最常出現在老年人與大型骨科手術後的病患,且死亡率高達七成五。如果下肢出現水腫或手術後三個月內有異常呼吸窘迫,可能是肺栓塞引起,必須緊急送醫治療。
「肺栓塞其實是長久以來一直被忽略的血管堵塞疾病。」亞東醫院副院長、專長於血管外科的邱冠明指出,同樣是栓塞送到醫院,因為症狀與心肌梗塞實在太像,因而常被醫師忽略;根據研究統計,七成五的肺栓塞病患都是在死亡解剖後才查出致命原因竟是肺栓塞。
邱冠明曾搶救過一名七十歲的女性病患,因騎車時不幸摔傷膝蓋與腳踝,醫師將她整隻腳都打上石膏,沒想到第三天在家中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幸而當時正好有朋友打電話拜訪、協助送醫,雖然腦部已經缺氧了一段時間,還好經過搶救後,成為少數幾位可以從鬼門關救回來的肺栓塞病患。
為什麼肺栓塞可怕到連病人自己都不明發作原因?邱冠明解釋,肺栓塞其實是一種血栓狀況,只是這個血栓塊來自腿部。人體血管分為動脈與靜脈,靜脈負責將血流送往心臟,但靜脈又不像動脈可以靠強有力的心臟作為幫浦,而必須靠血管內的靜脈瓣膜,透過大小腿肌肉運動時所產生的擠壓力量,一層一層往心臟輸送。
搭機久坐不動 易引起血栓
如果下半肢缺乏運動或有其他慢性疾病影響血流運送,使血管內的堆積物堆積時間過久,就會形成血栓。
當血栓跑出血管直徑較小的小腿靜脈,往大腿甚至上半身移動時,隨著血管越來越粗,遇到的阻礙就越來越少;血栓一旦進入到上半身的循環系統,第一個進入的就是肺部,血栓在此又重新碰到阻礙,所以栓塞才會最容易發生在肺部。
從上述的肺栓塞成因來看,下半身久坐不運動的族群,的確是肺栓塞的高危族群。像許多新聞事件中,有人因為長時間坐飛機,在下機抵達旅館前,就因為心肌梗塞送醫不治,這些意外至少有八成以上是肺栓塞所導致。因此,較容易發生經濟艙症候群者,記得在機艙內多做些肌肉伸展運動,避免因為循環變差增加血栓機率。
另一個比較令人憂心的是,骨科開刀病患與醫生對於肺栓塞這個疾病的忽略。
嘉義長庚副院長李炫昇指出,教科書上所學習到理論是在進行關節置換手術時,的確可能增加肺栓塞的發生機率,由於比率上西方人遠高於東方人,因此,國內骨科在開刀時較不注意這個問題;但是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亞洲人因骨折或置換膝關節、髖關節,在沒有預防情況下,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比率為一四%。
李炫昇認為,這可能與手術時不慎傷及運輸血液回心臟的腿部主要靜脈,加上術後患者活動受到限制,才會增加栓塞的風險。現在骨科醫師在進行下肢骨折、關節置換手術時,都會盡量採取預防性給予抗凝血藥物,希望能防止肺栓塞發生。
台灣年輕族群因為骨折必須進行手術的比率不低,不時傳出許多年輕男性進行大型骨科手術後,不慎被肺栓塞奪走寶貴生命的案例。
術後慎防胸悶、下肢水腫
李炫昇提醒,如果手術後出現胸悶、胸痛或感覺下肢有點水腫,要特別注意。
邱冠明則強調,如果擔心有栓塞問題,可請醫師進行超音波、斷層掃描等檢查;進行完手術的病患,特別是必須長時間臥床者,更要特別小心小腿處有沒有水腫現象,如果以手指按壓,會覺得疼痛但不會下陷,就可能有血栓形成,更要特別小心。由於肺栓塞從發病到死亡通常只有短短幾個小時,千萬別輕忽這死亡率極高的血管阻塞意外!
肺栓塞自保原則
高危險群:
年紀超過65歲以上;骨科手術者,特別是下半身骨折或關節置換手術者;長期臥床或下肢無法自行動作者;女性;肥胖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30者;有深層靜脈栓塞病史者;有心血管疾病者;有嚴重靜脈曲張者。
臨床症狀:
1.腳痛、發熱及腫脹都可能發生下肢深部靜脈血栓。
2.有突發性或數天的呼吸困難,或為期數星期的胸痛。假如出現肋膜性胸痛、胸部刺痛或咳血,則表示可能出現肺栓塞。
3.咳嗽,心悸及輕微的頭重感。
4.發燒、呼吸有雜音、心跳及呼吸過快。
5.肺栓塞可能會併發肺高壓,病人出現頸靜脈明顯突起暴露。
6.出現突發性暈倒(暈厥)、嚴重的低血氧或心跳停止時,須懷疑可能是肺栓塞造成的休克。
預防之道:
1.接受完骨科手術後應聽從醫護人員建議,盡快開始運動下肢,減少血栓機會。
2.即使下肢是包著石膏或固定支架,也可以進行一緊一鬆的肌肉動作,幫助靜脈血液回流。例如將腳底板先盡量往身體方向彎曲,然後再往反方向下壓。
3.下肢若出現水腫,按壓時會疼痛但不會下陷;或者是下肢皮膚表層出現血液循環不良、近似瘀血的症狀時,應特別小心。
4.術後一個月內若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就醫時一定要告知手術病史。
5.若曾發生經濟艙症候群者,飛行時更要增加運動時間,並且多喝水。
6.長時間久坐的上班族,一定要定時起身運動下肢,才能改善下肢循環,避免發生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