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發現多已晚期,所幸醫學最近找出形成肺癌的另一關鍵基因: ALK,並研發出針對ALK陽性的標靶治療藥物,可望提高治療效果。
「肺癌不容易早期發現,約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都是在癌細胞擴散,無法手術切除時,才驚覺罹患肺癌。」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蔡俊明醫師表示,早期肺癌幾無症狀,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過去存活期大多只有幾個月;所幸目前治療愈來愈進步,正確有效的治療可延長數年的存活期,並且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肺癌的發生,與抽菸、家族史、慢性感染、空氣汙染等有關,主要分成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類,台灣最多人罹患的肺腺癌,就是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相較,腫瘤生長較慢,發生轉移的狀況也較晚。
蔡俊明表示,早期病人會採取開刀手術的方式來治療;而無法接受開刀切除的肺癌病患,通常會在診斷肺癌後,進一步對腫瘤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判斷是否有特定的腫瘤基因,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是否突變或缺損,作為治療選擇的重要參考。
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找對策
標靶藥的好處是服藥期間,病人可正常活動,外出到外地旅行,承受比較少的副作用,相較起接受化療的病人身體虛弱無法外出,在肺癌病情控制的期間內,還能維持生活品質。
以往談到肺癌特定的基因突變,指的就是EGFR,但近來醫學研究也發現另一類的基因異常--間變性淋巴瘤激?(ALK),也是形成肺癌的關鍵基因。
蔡俊明解釋,ALK基因異常是一種基因錯位的表現,不該活化的基因卻活化,造成細胞癌化。
通常若EGFR基因突變者,較大的機率不會有此種ALK基因變異的發生;也就是說,ALK基因的變異,通常發生於沒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只有非常少數有共存的例外。
蔡俊明指出,肺腺癌患者中,約有五%具有ALK基因變異,但針對EGFR基因沒有突變的肺癌患者而言,進一步檢測出ALK基因變異的比率可高達一○%至一五%。
也就是說,以往肺癌患者在基因檢測後,若腫瘤細胞EGFR未突變,針對此類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則幾乎不會有反應;但現在,EGFR基因未突變的患者,將可能有比較高的機會檢測出ALK基因變異,反而多了一種全新的治療選擇。
標靶治療可駕馭失控基因
隨著抗癌藥物進步,目前癌症治療已進入標靶治療,也就是「個人化」治療時代。「癌症基因就像瘋狂的駕駛一般,若發生基因變異,車子就會脫序亂竄,而標靶治療像是將瘋狂駕駛好好控制住,讓車子行駛在該有的途徑上。」蔡俊明形容。
ALK基因的發現,無疑將肺癌個人化治療帶入下一個里程碑,也證明未來陸續可能還有更多的癌症基因即將被發現,並針對誘病基因下手治療。
醫師建議,因肺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民眾發現已晚期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期,建議有家族遺傳史和抽菸習慣的高危險群,應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才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戰勝肺癌三部曲
1. 定期健康檢查:
肺癌發現多已晚期,難以治療,但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更有效提升存活率。建議有家族遺傳史和抽菸習慣的高危險群,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2. 進行EGFR、ALK基因檢測:
確診罹患肺癌時,建議同時進行EGFR和ALK基因檢測,如此臨床醫師可更了解其疾病特性,並提供合適的治療策略。
3. 積極抗癌:
針對肺癌能採取的治療方式不多,使得許多病患面對治療有所恐懼;但醫學持續研發出多種對應的標靶藥物,因此病患應積極面對疾病,多與醫師討論,以找到個人化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