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溼又悶的梅雨季來到,西醫指出,梅雨季節天氣變化大,易造成過敏、感染,千萬別掉以輕心;中醫則提醒,梅雨季應該幫身體除「溼氣」,若因燥熱難耐而拚命喝涼水,反而會阻礙溼氣排出體外。
許先生是一位中階主管,雖然幾年前曾經發生過帶狀皰疹(皮蛇)感染,但經過治療之後加上生活作息正常,已經好幾年沒發作了。沒想到最近帶狀皰疹又開始出現,而且每次都是在天氣由熱變冷的時候,令他痛苦不已,問了醫師才知道,凶手原來是氣溫變化。
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胡倩婷解釋,皮膚是人體面對外界環境最大的器官,對於氣溫變化也比較敏感。例如天氣變得較乾燥時,皮脂腺就會分泌較多的油脂,氣溫降低時則會縮小毛孔保持體溫,「溫度變化對於皮膚來說就是一種外來的壓力」。
許先生的狀況,就是當氣溫由熱變冷時,皮膚免疫功能降低,正好讓潛藏在體內的病毒趁機發作。胡倩婷提醒,千萬別以為症狀好了就代表體內沒有病毒,病毒只是暫時被壓制住,一旦免疫力變得比較低時,病毒又會開始活躍起來。
梅雨溼熱易誘發皮膚過敏
此外,當氣溫變化較為劇烈時,皮膚往往會因調節不及而造成外在皮膚症狀。胡倩婷指出,一開始的症狀會從過敏開始,例如溼疹,接下來則形成感染,像是香港腳的黴菌感染,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其他在梅雨季節常見的感染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等。
要避免身體因天氣變化而產生過敏或感染,得靠自己提高警覺。胡倩婷說,氣候變化越劇烈就要越注意皮膚變化,例如天候乾燥時要勤擦皮膚保溼用品;天氣悶熱時,則要注意皮膚的透氣度,適時地穿脫衣物,別讓溼氣悶在皮膚上。
民眾在梅雨季節除了出現常見的皮膚症狀外,也容易發生因溼熱節氣所引起的身體症狀。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解釋,梅雨氣候溼熱,從中醫角度而言,對應的臟腑是脾臟,溼邪大多會引起急性外感熱病,像是身體微熱、全身覺得沉甸甸、口渴、皮膚癢疹等。
「溼熱邪氣常是相輔相成,因此在中醫來說,只要能拿掉一個,另一個自然就會降下來。」張家蓓說,中醫在治療溼熱影響脾臟功能的策略上,多半會以「去溼」為主,如果能利用一些去溼的食方幫助脾臟排除溼氣,自然暑熱影響也會隨著減輕。
如果這段期間自己感覺常有出汗不順、全身黏膩、口渴心煩、夜間失眠、容易疲勞等症狀,多半都是屬於脾溼所引起,這時可以多用健脾去溼的食方,像是紅豆薏仁燉排骨,幾乎所有人都適用;淮山芡實燉豬骨湯、淮山蓮子燉雞這兩種特別適合軟便、口水多的人食用;至於生地土茯苓燉湯、蓮子粥、淮山粥等也是健脾良方。
如果要清熱,綠豆湯是不錯的選擇。但張家蓓指出,綠豆性寒,最好等到天氣再熱一點時才煮來服用;如果睡不好,可以在湯內加百合;不過,如果是容易腹脹、胃口差、不愛喝水、容易拉肚子等脾胃虛寒體質的人,最好要避免喝綠豆湯。
忌生冷、多熱食 能去暑溼
很多人在悶熱潮溼的梅雨季節中,特別會覺得煩熱、煩躁,容易喝很多生冷的飲品。張家蓓提醒,生冷的食物或飲料,反而會造成「水溼內停」,體內水分排不出去,有時會讓身體更容易感受到暑溼邪氣而產生疾病,因此,在這段期間更應該要特別忌口,千萬別多吃生冷的飲食。
此外,現代人對於空調依賴越來越嚴重,走到哪裡幾乎都有空調,在這樣的環境下,其實反倒會阻礙身體排汗機制。因此,這時吃點熱湯麵,反而可以讓身體適度出汗,幫助身體帶走體內暑溼的邪氣。
泡腳也能抗暑熱
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指出 ,很多人以為泡腳是秋冬保健方法,其實夏天泡腳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溫陽化溼,同時能引濁氣下行達到排毒目的,能去除暑溼,對於許多疾病有輔助治療效果。
中藥泡腳處方
桃仁15g、紅花15g、乳香10g、沒藥1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雞血藤30g、附子10g、細辛10g、威靈仙30g
泡腳方式
水煎煮30分鐘後,等到溫度稍涼就可將腳放入,溫度不宜過燙,且注意藥水一定要高於踝關節,浸泡時間以達全身出汗為宜;泡腳後一定要喝200ml的溫水,促進新陳代謝。
適用症
對於高血壓、失眠、風溼、類風溼、頸腰椎病、脾胃疾病、慢性虛弱性疾病及以「陽虛」為主的各種病症,都有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特別是能去除夏季暑溼,帶來解氣鬱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