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有血!」這日常生活中偶爾會發生的排便狀況,經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發作甚至月經不順,因而延誤就醫。醫師表示,任何形態、樣貌的大便帶血都應該視為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早期發現治療,才可將傷害減到最低。
直腸癌警訊易被忽略
郭立人表示,低位直腸癌好發位置僅在距離肛門口三至五公分處,一開始患者通常不會有特殊的症狀及疼痛感,也許只是覺得腹脹、腹悶或者胃不舒服。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血便了,因此不論是大便裡帶有紅色鮮血,或有紅色黏液、血塊、暗黑色的血漬,都應該視為直腸癌的警訊。
郭立人表示,對於直腸癌患者,傳統治療大多都會建議切除肛門,患者必須做人工肛門造口,終身都必須從身體側邊排便;而且患者一旦使用人工肛門,就可領殘障手冊,患者抗拒心態嚴重,有人甚至因此放棄正規治療。
但其實現在治療腸癌方式很多,包括化療、放療、電療,以及達文西括約肌間分離併肛門保留術,都可以準確定位直腸癌發生的位置,不僅能精準切除腫瘤,還可保住肛門,不影響患者未來的生活品質。郭立人說,經統計,患者預後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局部癌症復發的比率也降至四.四%,完全切除換人工肛門並非唯一選擇。
北醫一般外科主任、外科學系副教授魏柏立曾收治一位具有醫學背景的中醫患者,但因其腫瘤長在肛門上方二至三公分處,位置太近,自己一時之間也很難斷定究竟是久坐不動的痔瘡出血,還是罹癌。
魏柏立說,這名患者就診時,使用肛門指診就摸得到腫瘤,且跳過肝臟轉移到肺臟,病況複雜。在先經過放療與化療縮小腫瘤後,再手術切除,追蹤一年依舊很健康。
雖然腸癌是國人癌症首位,但致死率卻次於肝癌與肺癌,排第三名。主要原因在於大腸直腸癌的臨床治療效果不錯,臨床上第一期腸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達九五%,第二期有八五%,第三期腸癌患者若能接受化療與電療,五年存活率也可達六至八成;但若拖到末期才發現,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甚至會下跌至一成。
糞便潛血篩檢讓癌現形
胃腸專科開業醫師劉輝雄則表示,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現提供五十至六十九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大便潛血反應篩檢,但有家族病史或生活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的人,建議提前至四十歲或四十五歲就進行篩檢。由於大腸癌大多是腸道內的腺瘤息肉癌化而成,民眾亦可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早期除去腸道息肉。
癌症希望協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現代人飲食習慣太過西化,喜歡高油重鹹、高熱量、燒烤、醃漬食物,缺少鈣質、礦物質硒及維他命A、C、E,加上久坐不動、肥胖等,都是造成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主因。
建議民眾應該多攝取新鮮蔬果,減重、常運動,避免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有效降低罹癌風險。
1.少吃紅肉:
攝取過多紅肉比攝取白肉者,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2.多攝取新鮮蔬果:
纖維素能增加糞團的體積,可稀釋致癌物,並且促進腸道蠕動。
3.避免醃漬、燒烤、高油脂食物:
過多的化學物質堆積腸道,將產生癌化風險。
4.養成排便習慣:
定期排空糞便,減少致癌物與腸壁接觸摩擦的時間。
5.養成運動習慣,避免肥胖:
體重過重、久坐不動將增加罹患癌症風險。
6.拒絕不當生活習慣:
香菸、酒、檳榔是致癌的危險因子,抽菸、喝酒、嚼檳榔將會在體內產生過多的致癌物,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7.定期篩檢:
5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應接受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有家族病史者,可提早10年進行篩檢,並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大腸息肉並去除,避免息肉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