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有病治病,沒病強身?骨質疏鬆要吃維骨力?眼睛不好要吃魚油?天然萃取的比化學合成的好?你的保健食品IQ及格嗎?保健食品究竟怎麼選擇,才能最保健?
台北市議員、也是藥學博士潘懷宗表示,「使用保健食品的第一個前提,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而且要有科學數據,不是自己猜想的。」
長期大量服用 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曾經在美國保健食品市場熱賣、標榜「純天然植物萃取」的保健食品卡瓦根(Kava Kava),因為有放鬆神經緊張的功能,所以廣受市場青睞。結果,二○○○年開始,歐美各地陸續傳出病例,有七十多人因服用卡瓦根而導致肝功能受損,其中三人死亡,六人因肝衰竭需要做肝臟移植。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醫療形態已從被動治療轉向更積極的預防與健康促進,因此造就了保健食品市場的蓬勃發展。但是,民眾對於保健食品的了解是否正確?有哪些迷思與錯誤觀念是有待釐清的?
首先,民眾對於自己吃的保健食品一知半解。
「骨質疏鬆要吃維骨力?眼睛不好要吃魚油?」以幾項當紅的保健食品為例,《今周刊》的問卷調查發現,高達六一%的民眾還是搞不清楚葡萄糖胺究竟是要補充什麼?大部分人竟然以為是要預防骨質疏鬆。其實葡萄糖胺、軟骨素主要用於加強關節軟骨、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鈣片才是改善骨質疏鬆。魚油有助於心血管健康,魚肝油則是有益眼睛視力。
許多長輩家裡常常堆滿了各式各樣的保健產品,自己買的、兒女送的、親戚國外帶回來的,十幾種產品混著吃。《今周刊》的調查也顯示,有二九%、將近三分之一的民眾,每天吃三種以上的保健食品。
還有許多民眾喜歡購買高劑量、含有多種成分的複方保健食品,希望能夠一次就能攝取到足夠的量。然而,無論是一次吃很多顆,或是一顆就包含多種成分,都是屬於危險動作。
先前媒體報導,一位直銷業女主管,因為每天吃五種自家公司的保健食品,爆發藥物性肝炎。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保健食品吃過量,反而會傷身。」 例如,維生素A、D等脂溶性維生素,如長期大量服用,會增加身體負擔,累積在體內產生中毒等副作用。
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卵巢分泌的荷爾蒙濃度大幅下降,因此許多女性會補充保健食品如大豆異黃酮等。對此,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輝政表示,大豆異黃酮如果長期大量使用,反而可能造成內分泌失調。
而高劑量維生素B為水溶性,多吃雖無害,但人體一時也無法全部吸收利用,會很快隨尿液排出體外,其實是浪費,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客座教授謝明哲說明。
謝明哲表示,在服用保健或健康食品時,應該要「單純化」其數目及種類,否則就會有重複、過量攝取的問題,民眾可以參考衛生署建議劑量。
最後,許多廠商標榜「天然萃取」,同時抬高售價,究竟「天然的是不是比較好?」
以鈣片為例,光是來源就有碳酸鈣、磷酸鈣、珊瑚鈣、牡蠣鈣、珍珠鈣、乳酸鈣等五花八門的種類,其中,珊瑚鈣、珍珠鈣,廠商宣稱是從天然生物提煉,純天然、吸收更快。
但是事實上,「以珍珠、牡犡等製成的鈣片,可能因海域汙染而有重金屬殘留風險。」江守山說明,「民眾若要補充鈣質,『俗擱大碗』的碳酸鈣是較安全的選擇。」
天然的不一定比合成的好
諷刺的是,阿斯匹靈問世之前,人們就曾經使用柳樹皮當中的水楊酸(Salicylic Acid)來止痛。此成分對胃黏膜的傷害性遠比後來研發改善的乙醯水楊酸(Acetyl Salicylic Acid)高出許多,止痛效果也較差;而這個乙醯水楊酸就是後來被廣泛使用的阿斯匹靈。換言之,保健產品品質的好壞,很難單用「天然萃取vs.化學合成」來做區分。
保健食品可以護身、但也會傷身,民眾使用前,應該多諮詢專家意見,才能發揮保健食品的最大效果。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