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問題愈演愈烈,醫生提出警告,所有輻射來源都沒有所謂的安全劑量,乳房、甲狀腺、骨髓與肺臟,是最易受輻射傷害的器官,到底應如何防範輻射威脅呢?
長程空姐乳癌機率高
「所有輻射來源都沒有所謂的安全劑量,換言之,多一分暴露則會多一分危險。」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這麼說。他說,游離輻射引起的癌症,因為暴露器官的敏感度不同,所發生的傷害也輕重不一。若以危險度排列,乳房、甲狀腺、骨髓與肺臟是人體器官中對輻射線較敏感,也傷害較大的幾個器官。
萬芳醫院放射科主任陳榮邦分析十年來國外乳癌的大型研究發現,包括芬蘭、丹麥和部分美國研究都證實,常飛越北大西洋、或鄰近宇宙輻射較強的北極國家,像丹麥、芬蘭、冰島的空姐,可能因接受較高的輻射劑量,導致乳癌發生的機率,是一般地勤人員的兩倍。
陳榮邦解釋,根據台灣《游離輻射防護法》規定,一般人一年輻射劑量不得超過一個毫西弗,但研究顯示,這些地區的空服員每年平均接觸量約在○.二至九個毫西弗之間,一旦暴露時間超過五年以上,罹癌率就明顯增加。
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的資料指出,以台灣往返美國一趟為例,所接觸的輻射劑量約為○.○九毫西弗,如果來回超過十趟,就可能超過一個毫西弗。為避免成為乳癌高危險群,陳榮邦建議,空姐除了要定期檢查,最好能長程短程輪流出任務,多休息多喝水,才能減少幅射的傷害。
除了宇宙輻射傷害,更令人憂心的是人為輻射傷害。林杰樑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游離輻射的傷害可區分為急性游離輻射症候群、短期或長期局部大量暴露、長期小劑量全身或局部暴露等三大類。
多喝水減少輻射傷害
二、短期或長期局部大量暴露:比較可能出現在放射線治療的癌症病患,通常在治療後數個月或數年發生,會引起白內障、唾液腺萎縮、肺纖維化、放射性膀胱炎等。
三、長期小劑量全身或局部暴露:像是居住在輻射鋼筋屋的民眾或操作輻射器械的相關人員。這些人通常暴露劑量低,且因人體具有修補能力,因此血液檢查通常正常,但比較明顯的傷害會出現在染色體及DNA的異常變化,所以會導致較高的癌症與畸形胎兒的發生率。
林杰樑說,從福島核災事件來看,輻射汙染發生後就像落塵一樣散布在空氣中,一般民眾實在無法有具體方法避免接觸輻射,只能在輻射外洩時躲在室內,穿上長袖衣褲後再套上塑膠雨衣,才能減少接觸,同時多淋浴也能沖走身上的輻射落塵。
除了多喝水幫助身體代謝,也可攝取各式綠色蔬菜與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這些天然食材能協助人體排出輻射物質,但多食也無法增加代謝速度。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