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腸胃疾病往往如影隨形,不過肚子痛真的是胃潰瘍嗎?專家提醒,與胃酸分泌相關的腸胃疾病,不一定是胃潰瘍,最好找到病因對症治療,才不至於小痛釀成大病。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說,胃酸引起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及胃食道逆流,也有單純的胃酸分泌不正常,引發暫時性的不適。消化性潰瘍常見於胃部,以及更多年輕人好發的十二指腸潰瘍。現代上班族工作一緊張,常常感到腸胃不適,不過若說這些胃腸疾病都是胃酸分泌過多、過酸,則不完全正確。
其實我們的胃壁長期處於酸性環境,讓我們感到胃酸分泌異常、不適的症狀,是因為胃腸壁黏膜的防禦、或消化機轉出題。
當胃、腸出現開放性的創傷,胃酸就會不斷刺激胃、腸壁,未經治療恐怕造成疼痛甚至出血、穿孔,嚴重腹腔感染。30多年前,醫界普遍認為嚴重的消化性潰瘍,是壓力、生活飲食惡習導致胃酸過多,侵蝕了胃、腸壁,最後只能開刀割除受損部位。
消化性潰瘍3原因:幽門螺旋菌、消炎止痛藥、壓力
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醫界才不再對消化性潰瘍束手無策。吳明賢說,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罪魁禍首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細菌在胃腸內層膜繁殖、「鑿洞」,以致引發開放性傷口。消化性潰瘍的第二種主因,則是消炎止痛藥、阿斯匹靈等長期用藥的副作用,因藥物刺激胃、腸內壁,或減少胃腸的防禦功能而造成潰瘍。
最後,才是單純因壓力、生活習慣導致胃酸分泌不正常,而引發的潰瘍。通常單純因壓力、習慣造成的消化性潰瘍程度較不嚴重,只要改善生活習慣,往往都能很快緩解不適。
要根絕、緩解消化性潰瘍,就得先了解病因,病因去除才不會反覆發生潰瘍,若是細菌感染,可以抗生素治療;若是藥物引起,就應該停藥或更替藥物。不過,惡劣的生活習慣,是會加重前述兩種主因造成的潰瘍症狀,先排除病因後,還需要藥物、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加胃腸內部傷口的癒合、減少潰瘍復發機會。
吳明賢說,雖然細菌感染、藥物副作用引發的胃腸潰瘍,症狀較嚴重、比例較高,但因壓力大、生活飲食習慣引發的消化性潰瘍,要治癒或減少復發率,「反而比較困難」!因為對工商社會忙碌緊張的上班族而言,改變惡習通常不容易。
別當水喝 咖啡一天一杯為限吳明賢建議,平時就應及早保健、預防胃腸鬧脾氣,若已有疾病或症狀者,更須注意飲食、生活規則。基本的保健,應每天定時、定量進食,不宜吃得過飽。刺激胃腸、增加胃腸負擔的咖啡、辣椒、芥末、胡椒等刺激香料,或燒烤肉品、糯米製品等不應過量食用。「千萬別再把咖啡當茶、水喝」,一天一杯咖啡「剛剛好」,且千萬不要空腹喝,至於已經有消化潰瘍者,最好暫停咖啡。
此外,氣溫陡降、年節應酬時,連平時無症狀的潛在病患、症狀不明顯者,可能容易引發潰瘍,反而更應該控制飲食熱量、油脂含量。長期來說,為了胃腸健康,最好戒菸、避免飲酒過量,減少刺激胃腸壁黏膜。
/小檔案/吳明賢
現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經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副祕書長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圖片來源:shixu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