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也會中風?別懷疑,耳朵會受到飲食、天候等變化的影響,造成血管堵塞、聽力喪失,被稱為「耳中風」。醫師提醒民眾,入冬天氣漸寒,除了要注意耳朵保暖,若不幸發生耳中風,一定要掌握五至七天的治療黃金期,搶救聽力。
根據描述,這位病患只有二十七歲,是大夜班作業員,騎車都只戴半罩式安全帽。到醫院時主述有一側耳朵聽力喪失,問他是怎麼發生的,他只記得,當時正在騎機車,覺得天氣好冷,冷風凍得他有點受不了,接著就開始耳鳴,但他起初不以為意,沒想到聽力越來越差,幾乎聽不見,還好因為他年輕,經過治療後聽力逐漸恢復中。
黃金治療時間五到七天 拖得越久傷害性越大
醫學上並沒有耳中風這個名詞,所謂耳中風指的是突發性耳聾。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宏信說,過去大家搞不懂什麼是突發性耳聾,他想用更簡單的說法讓民眾了解,就用「耳朵中風了」來形容,沒想到這樣一解釋,大家都聽懂了。
李宏信指出,突發性耳聾的定義是:在七十二小時內,連續出現三個頻率大於三十分貝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也就是連續三次都無法聽到三十分貝以上的聲音。
耳中風多半只發生於單側,很少兩邊同時發生,病患多會突然聽不見聲音,或是聲音越來越飄渺空靈。一般狀況會隨著治療而慢慢改善,但若發生時有併發暈眩、走路不穩、嘔吐等現象,則要特別注意,因為這樣代表聽力可能難以恢復到正常,復發機率也會比一般人大。
李宏信解釋,耳朵是一個構造非常精密的組織,才能把聲波變成震波後,最後再變成電波送到大腦中解讀。這些工作都必須透過很綿密的聽覺神經細胞傳遞,而神經細胞則需要仰賴充分的血液循環,才能發揮正常功能。「可是偏偏耳朵的血液循環屬於末梢循環,很容易受到許多因素而影響血液供給。」
李宏信形容,供給到耳朵血液的血管大約像是棉線一樣細,這種末梢血管又特別容易受到溫度所影響。
以這次二十七歲就耳中風的個案來說,天氣寒冷,加上騎機車時耳朵又會灌進冷風,使溫度變得更低,末稍血管遇冷收縮,血液循環不良,使聽覺細胞無法正常傳遞,因此突然喪失聽力。
目前在治療上,第一時間是使用類固醇抑制內耳發炎,並搭配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藥物,必要時再加上神經滋養藥物如銀杏,多半都能把突發性耳聾傷害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一定要切記黃金治療時間是五到七天,拖得越久傷害性越大,喪失的聽力也會越多。」李宏信強調。
逐漸發展成文明病 正常生活習慣常保健康
台北榮總耳科主治醫師廖文輝則提醒,耳中風可能會逐漸發展成一種文明病,特別是對青壯年而言。
廖文輝說,耳朵的血液循環主要是由頸動脈旁的一個極細的側枝血管供應,只要姿勢有點不對或是壓力過大,對這些細小血管來說都是很大的負擔。「現代人一些常見生活上的懷習慣,像是熬夜、工作壓力大,都容易造成血管阻塞,成為耳中風越來越常見的原因。」
此外,廖文輝提醒,病毒感染也可能造成耳中風。他解釋,人體內本來就藏有很多病毒,平常不會出來作怪,但一旦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就會開始活躍,像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流感等,也可能隨著病程發展而感染到耳腔,而造成耳中風。
李宏信最後提醒,現代人飲食西化,容易攝取過多油脂與鹽分,這兩樣東西都是對血管傷害極大的物質,一旦累積過多就容易造成血管堵塞。「若發生耳中風,除了治療聽力,還要深入去檢查自己身體有沒有什麼狀況,不要讓這些不利的因素一直累積或交互影響,導致更嚴重的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