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組織調查發現,竟有高達六成三的知名品牌服飾含有毒物。到底衣服含毒會造成什麼傷害?消費者該如何自保?醫師建議,挑品牌不如看製造地,買來的新衣服最好先下水浸泡,再曝曬或烘乾,有助毒性物質盡快揮發。
「Zara、Levi's、Mango這麼大的牌子,衣服也會有毒?」相信許多追求潮流的人,看到這樣的調查結果,一定非常驚訝,但鐵證如山。
毒物干擾賀爾蒙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提供的資料,NPE是一種由人類生產製造的化學物質,不存在於自然界。當NPE進入汙水處理場或是環境當中,會分解成為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且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的壬基酚(NP),因為危害性相當嚴重,許多國家都已禁用。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NP是一種被國際認定的環境賀爾蒙,當這些外來物質進入到人體內,會被誤認為正常賀爾蒙,進而干擾內分泌;而賀爾蒙在人體扮演許多重要角色,如供應細胞能量、刺激生長激素分泌等,一旦被干擾,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在實驗室動物實驗中發現,NP會造成公老鼠精蟲數目減少,母老鼠不孕;日本也在遭到NP汙染的海域中發現,雄性魚類竟出現雌性化現象。
為什麼製造衣物會使用NPE?林杰樑說,最主要是經過NPE洗過的布料,可以讓衣服在染色時顯得更鮮豔。但國際間已經至少有超過二十個國家禁用,因此會在製衣過程中使用NPE,多半是低度開發或開發中國家。
一位熟悉國際衣物品牌的人士指出,攤開這波中彈的名牌製造地,就可以發現,很多是在柬埔寨、印尼等生活水準落後、未禁用NPE的國家製造。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成本考量!」這位人士透露,不是沒有可替代NPE的原料,但為了節省成本,這些國際大廠默許製造廠使用毒性物質。
除了NPE之外,衣物上還可能有什麼毒性物質?林杰樑說,衣物中常被發現使用螢光劑、甲醛、塑化劑等。添加螢光劑主要是讓衣物看起來更白或是更鮮豔,但穿上含有螢光劑的衣物,不僅會造成皮膚過敏,甚至可能累積在肝臟,產生致癌風險,尤其是小朋友對螢光劑特別敏感,因此孩子的衣物一定要慎選。
大品牌不見得安全
至於塑化劑,可以讓衣物變得比較柔軟。塑化劑已被證實會干擾人體賀爾蒙雄性激素的訊息傳遞,以及男性生殖系統的發育。若孕婦體內的DEHP(鄰苯二甲酸酯鹽類的一種)過高,會導致甲狀腺素分泌過低,影響胎兒中樞神經和成長。
此外,常在裝潢家具發現的甲醛,也被用在衣物上,特別是一些較挺或標示免燙防皺的襯衫與牛仔褲,都可能含有甲醛成分;雖然劑量較低,但長時間接觸還是可能造成皮膚過敏,嚴重時甚至會引起白血病等。還有芳香胺,也可能引起泌尿道的膀胱癌、乳癌等疾病。
甲醛與芳香胺較易由皮膚吸收,NPE、塑化劑較不易為皮膚吸收,但會透過口腔黏膜進入人體,因此雙手接觸新衣後,要洗乾淨再拿東西吃,也不要讓小朋友咬衣服袖口。
林杰樑建議,從這次檢測結果來看,大廠衣物並不完全安全,最重要的還是看製造地。至於如何避免毒物上身?他強調,新買的衣物最好用冷水浸泡三十分鐘,再多洗幾次,應可去除九成以上的毒性物質,然後多曝曬、風乾;如果還不放心,清洗後用烘乾機烘乾衣物,也能讓有毒物質盡快揮發。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所教授韓柏檉提醒,不管食衣住行都應朝向接近原始狀態的「簡單」原則,越能避開毒化物質的攻擊。
▲點選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