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用電燒手術,從此不必再服藥; 糖尿病降血糖藥,一周只要打一次;C型肝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新藥研發成功; 乳癌、肺腺癌也出現治療新契機,這些全球醫藥新突破,為500萬名患者,帶來一線曙光,究竟目前醫學上,有哪些更具突破性的新藥問世或即將問世?還有哪些新病因被找出來?我們將一一解析。
據衛生署統計,二○○九年台灣有近九萬人罹患癌症,平均每六分二秒就有一人罹癌,全台灣平均每四.五人,就有一人可能罹患癌症。
非常不幸地,這麼殘酷的事實,也發生在王奶奶身上。
今年六十九歲,一臉福氣、滿面笑容的王李系蘭,從外表完全看不出她是「肺腺癌」第三期的患者。直率開朗的她,一口就答應我們的採訪。在家人的陪伴下,王奶奶娓娓道出她的發病、抗癌歷程。
「第一次醫生檢查出我的肺裡面有兩公分的腫瘤,醫生叫我動手術,我沒答應。」過了半年,王奶奶因為重感冒,再度入院檢查,卻發現腫瘤已經轉移成肺腺癌。
肺癌早期治療成功率高達九○%,王奶奶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家人無不憂心忡忡,因為肺腺癌惡化及擴散的速度驚人。面對「萬病之王」癌症,每一位病患與家屬,無不希望醫學能立刻發明出最棒的新藥。
「醫生告訴我,有一種新藥,效果可能比舊的藥物好,問我要不要參加,我就答應了。」王奶奶參與了台灣第一次主導的「全球大型新藥三期臨床試驗計畫」。
其實,不用開口詢問,從王奶奶精神奕奕的外表,我們就已經知道她的新藥試驗,是非常成功的。「感謝有這新藥,讓我能夠好這麼快。」王奶奶覺得自己很幸運。究竟目前醫學上,有哪些更具突破性、更進步的新藥問世或即將問世,我們將一一解析。
美國佛州一位第四期的「乳癌」臨終患者達琳甘特,得知有一款重量級的乳癌新藥今年六月即將上市,但醫生卻告訴她可能等不到六月。絕望下,甘特一邊開始給十一歲兒子預寫所有卡片,從兒子未來十二歲到二十五歲生日,還有結婚等所有重大人生階段,她都一一寫下給兒子的叮嚀與祝福。
最後,她還在病榻上拍攝二十分鐘短片,聲淚俱下呼籲官方盡快開放新藥。這段影片放上YouTube後感動無數網友,引發媒體報導,藥廠也破例提供她新藥。
乳癌新藥 轉移性疾病惡化期可延後六個月
這個讓甘特寄予最後一線希望的乳癌新藥,也是醫界所期待的「Pertuzumab」。
Pertuzumab主要是針對「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Her-2」表現為陽性之轉移性乳癌患者,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三總副院長俞志誠說明,單獨使用Pertuzumab之效果表現並不理想,僅有五%左右的癌細胞控制率。
然而,臨床實驗結果卻發現,若將Pertuzumab、著名標靶藥物「賀癌平」(Herceptin)和化療藥物「歐洲紫杉醇」 (Docetaxel)合併使用,則可以將轉移性的患者疾病惡化期(病患不僅存活,腫瘤亦獲得控制的時間)延後六個多月,達到十八.五個月,此臨床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至於安全性,俞志誠解釋,Pertuzumab的加入,並不會增加心臟負擔,兩種標靶抗體的治療模式,比起單一標靶抗體的治療模式,可以減少四成的死亡風險。這是自一九九八年賀癌平問世以來,最鼓舞人心的治療效果。
同樣的聯合模式,也有不錯臨床表現的是另一種新藥T-DM1。它是賀癌平結合化療藥物「emtansine」(DM1),俞志誠解釋其機轉,DM1若直接注射到血液中毒性太高,因此讓賀癌平將DM1化療藥藥帶到癌細胞上,讓正常細胞不受傷害,達到化療目的。其副作用很小,沒有傳統化療的痛苦,如腹瀉、噁心嘔吐、手痛腳痛與落髮。臨床試驗顯示,T-DM1治療優於傳統療法,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多三個月。
長期為「高血壓」所困擾的蔡老先生,每天得吞上十顆藥,但血壓還是頑固地降不下來,台灣像蔡老先生這樣成為「藥罐子」的高血壓患者,高達三百多萬人。
▲生命遭受病魔威脅,是一種煎熬;等待新藥問世,有如等待奇蹟,然而,只要有一絲絲的希望,對病友及家屬,都是莫大的鼓舞。
高血壓新療法 動一次手術 終身可免吃藥
台灣每三位成人就有一位是高血壓患者,成年人高血壓盛行率達二七%,而且每三位高血壓患者中,就有一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控制率不足三成。換言之,藥物治療顯然無法完全控制高血壓。
若病患已經吃到最大劑量的降血壓藥,血壓依舊居高不下,就屬於所謂的「頑固型高血壓」。原本讓醫界束手無策的頑固型高血壓,現在有了好消息。最新的治療高血壓方法,是用電燒的方式,「燒」掉高血壓。
高血壓與人體的鹽分、水分、交感神經及血管升壓素(也就是腎素)有關。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宗道解釋,其中,腎臟交感神經在高血壓的形成上扮演重要角色,負責傳輸血管舒張或收縮的訊息到大腦。因此,藉由「燒」掉「腎臟交感神經」,阻斷部分神經傳遞高血壓訊息,進而可以穩定控制血壓。
此「腎交感神經射頻燒灼術」,與一般心導管手術類似,原理大致上就是使用特製的燒灼導管,到達兩側腎動脈,然後釋放射頻能量,阻斷腎臟交感神經末梢。每側腎動脈燒灼處約只需四至六處,手術時間短,而且沒有重大併發症。
王宗道表示,使用腎臟交感神經電燒手術,根據臨床追蹤資料,病患術後的血壓明顯下降,半年可降低收縮壓約三十毫米汞柱,而一般單一種類降壓藥大約可降低十毫米汞柱,如此可見這項技術的效果。
因此,「手術有助減少患者的服藥量。」王宗道表示。研究發現,有些病患經過「腎交感神經射頻燒灼術」治療後,甚至不必再服用任何藥物;除此之外,燒灼術還能改善血糖的代謝及胰島素敏感度。但血管過於彎曲、狹窄,或是已經裝支架的病患,則不適用這項手術。
衛生署已在審核此項新技術,最快明年用於臨床。屆時,被稱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將不再頑固。
糖尿病新藥 從天天挨針變成一周一次
近來,「糖尿病」治療最新最夯的藥物,是仿效大蜥蜴唾液,除了讓血糖「有點低又不能太低」,甚至能夠減輕體重。這類原本一天打兩次的「GLP-1」糖尿病藥物,現在更推出「長效版」,未來,一百多萬名的糖尿病患者,再也不用天天「挨針」,一周只要打一次就好!
近四成糖尿病患者原本就有體重過重的困擾,傳統糖尿病藥物的最大問題在於,降血糖容易降過頭,又會使患者體重增加,讓血糖控制陷入惡性循環。
科學家研究發現,北美大蜥蜴一年只需要進食三次,且每次須吃身體一半重的食物,但大蜥蜴的血糖,卻不會因此異常飆高,謎底就在於大蜥蜴的唾液中,含有一種「類昇糖素胜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簡稱GLP-1)。
這神奇的GLP-1是胃腸道所分泌的一種腸泌素(incretin),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以及抑制餐後昇糖素(可以提高血糖的荷爾蒙)的異常提高,同時更可延緩胃部排空,提升飽足感以降低食欲。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解釋,GLP-1可以改善糖尿病患最擔心的兩個問題,一是「不會低血糖」,因為是由人體去調控胰島素分泌,會隨著血糖濃度的高或低,自我調整。二是「不會增加體重」,甚至反而會促使體重減輕。
但是GLP-1藥物的最大缺點是,在人體內,只約短短的二分鐘就會被人體自然代謝掉,即所謂的「半衰期」。因此,GLP-1類型糖尿病藥物的研發方向,便是如何增長GLP-1的作用時間。
今年一月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正式通過的Exenatide緩釋劑型,一周只須注射一次,它是藉由一個可注射的微小球和多分子聚合物的結構,讓其成分逐步釋出。
游能俊補充道,Exenatide本身因藥理機轉不易造成低血糖,但合併其他血糖藥時仍可能造成低血糖。Exenatide本身最常見的副作用,還是GLP-1類促效劑的共通副作用,就是腸胃道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適症狀。相較於一天使用二次劑型,一周一次劑型的噁心發作率可從四○%降為三○%。
C型肝炎新藥 治療期縮短一半 治癒率可達七○%
「肝臟是沉默器官」,肝臟內無痛覺神經,即使受到病毒破壞,也不會有明顯症狀,不少人因為不知自己感染,而默默走向「肝炎、肝癌、肝硬化」三部曲。
目前治療「C型肝炎」的標準藥物,主要是「長效型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 (Ribavirin)抗病毒藥的合併療法,干擾素主要作用是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抗C肝病毒,雷巴威林則是抑制病毒複製。傳統藥物的最大缺點是,對第一型的C型肝炎病毒療效不佳,僅有約五○%的治癒率。
C型肝炎是一種RNA病毒(核糖核酸病毒),主要可以分為六種基因型,台灣C肝患者中有六成都是第一型病毒,第一型的病毒較容易引起肝癌,因此許多藥廠大多針對第一型C型肝炎病毒進行藥物開發。
去年五月,美國FDA一口氣通過「Boceprevir」及「Telaprevir」兩款針對第一型C肝的新藥,「這兩款藥,象徵C型肝炎治療的一個新方向。」林口長庚醫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葉昭廷表示。
C肝病毒就像一具強大的複製機器,複製能力非常強,一天可複製三兆病毒細胞,比B肝病毒還會複製,因此病毒容易突變。葉昭廷解釋,Boceprevir及Telaprevir兩者都可抑制C型肝炎病毒非結構蛋白NS3,進而抑制病毒複製的路徑。
兩者主要針對從未接受過治療,或是傳統標準藥物治療失敗的C型肝炎病人,以及B、C肝炎病毒重複感染者。
葉昭廷進一步說明,從臨床經驗來看,對於使用長效型干擾素、雷巴威林治療失敗的患者,若將Boceprevir及Telaprevir合併傳統療法使用,可以提高第一型C型肝炎病人的治癒率至七○%,並將治療期由原來的四十八周,縮短至二十四周。
不過,要注意的是,新藥會引起貧血、皮疹、腹瀉等副作用,因此,葉昭廷認為,新一類的抗C型肝炎病毒藥物將致力於降低副作用。
目前,兩款C型肝炎新藥,因為臨床樣本數亞洲族群太少,因此,還得在國內展開人體臨床試驗,才能向衛生署提出申請。
慢性阻塞性肺病新藥 減少急性加重期次數和疾病惡化率
「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COPD)是一種嚴重的導致呼吸困難的肺部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到二○二○年,此疾病將成為全世界第三大死因,僅次於心臟病和腦中風,高於呼吸道感染和肺癌。
台灣約有一百八十萬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著名演員孫越即是其一,而且高達九五%的病人「無病識感」(註:不知道自己生病,也不知道有這種病),使得病情被嚴重低估,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估計,約有一百萬名病患尚未被診斷出來。
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學會理事長、榮總胸腔科主任江啟輝表示,在眾多治療COPD藥物中,以「Roflumilast」最具創新意義,它是COPD第一個標靶治療,用於抑制發炎路徑選擇性磷酸雙酯酶-4(PDE-4),除了具有抗炎及免疫調節活性外,還具有擴張支氣管的功能。
江啟輝指出,PDE-4抑制劑在COPD的治療中正日益受到重視,未來COPD的治療方式,將不再只是治療單一肺病,而是會同時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等「共病」為趨勢,口服的Roflumilast則較吸入式藥物更能達到此目標。
Roflumilast屬於重度COPD的二線用藥,Roflumilast與支氣管擴張劑或類固醇合併用藥,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和疾病惡化率的效果。
在安全性方面,Roflumilast的副作用比類固醇小,甚至會減輕體重,大約有十四%的患者,服用此藥之後,會發生腹瀉、噁心、頭痛、失眠、喪失胃口等症狀。國內衛生署也已經批准,估計年底可以上市。
▲點擊圖片放大
肺腺癌患者新藥 「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十三個月
「肺癌」號稱癌症「頭號殺手」,死亡率高居所有癌症的第一名,肺癌尤以惡化及擴散快速聞名。近年台灣肺癌病患以罹患「肺腺癌」的比率最高,占比高達六成,其中女性患者的比率,更是男性的六倍。
肺腺癌是所有肺癌中最難治癒的,高達八○%的患者診斷時已經是肺癌三、四期,過去只能透過化學治療延長生命。由德國百靈佳藥廠研發的新一代肺癌標靶藥物「BIBW 2992」(Afatinib),能否成為拯救肺腺癌患者的新希望,備受關注。
由台大與榮總主導全球第三期肺癌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Afatinib的患者,最高可以維持十三.六個月不惡化(即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遠勝傳統化療藥的六.九個月。此外,使用Afatinib,有五六%的人腫瘤變小;而使用化療藥物者,則只有二三%。
既有的標靶藥物為「艾瑞莎」(Iressa)與「得舒緩」(Tarceva)兩種,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說明,目前常用的標靶藥物,平均使用約半年就會出現抗藥性。
癌細胞一旦出現抗藥性,不但讓治療失敗,突變的癌細胞會變得更凶猛,趁勢再度作亂。而新一代標靶藥物,在於它的藥物分子卡住「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引起肺癌的分子)的分子靶點後,不再脫落,而有更高的機率,可以阻斷過度活化的癌細胞趁勢作亂,有助於減少或延遲抗藥性的發生。
EGFR是一家族,成員包括erbB1、erbB2(HER-2)、erbB3(HER-3)及erbB4(HER-4),目前的標靶藥物只阻斷erbB1,而新一代的標靶藥物Afatinib則是把EGFR家族一網打盡,希望阻斷所有易產生突變的癌細胞家族。
臨床試驗發現,Afatinib對於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族群,且受試者曾以其他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在改用Afatinib後,可以維持四.四個月病情不惡化;未改用者只能維持一個月。不過,新藥對整體存活率的影響,仍有待繼續評估。
從乳癌、高血壓......到慢性阻塞性肺病,台灣罹患這些疾病的人數保守估計達五百萬人,在治療的漫漫長路上,這些新藥的問世,為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一線曙光!
▲近年肺癌死亡率在台灣高居第一名,其中以肺腺癌比率最高,女性更是男性的6倍。
(攝影/聶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