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藝圈走老運的豬哥亮,前陣子因糖尿病引發白內障險失明,開刀置換人工水晶體後才重見光明。醫師表示,以前,白內障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幾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四十歲到五十歲的患者群越來越多,高度近視與喜歡在烈日下運動者,是高危險群。
去年底,藝人豬哥亮過六十五歲生日前,發現兩眼視力模糊,越來越無法看清楚真實世界。醫生檢查發現,他因為糖尿病引發兩眼白內障,由於白內障已過熟,須置換人工水晶體。聽到要動手術,豬哥亮說什麼也不肯。後來,醫師警告他:「不開刀就青瞑。」嚇得他趕緊開刀,休養後重返舞台,又是一尾活龍。
高度近視者勿輕忽
依據統計,國內每年新增十一萬例白內障病患,年齡超過五十歲的白內障發生率約為七四%,超過六十歲增至八○%,年逾七十歲更增至九○%,過了八十歲、九十歲,則幾乎是人人中獎。雖然白內障是老年人常見的眼疾,並不代表不會找上年輕人。最近眼科門診發現,不少是經常在戶外運動及工作的人,因未做好防護措施,提早出現白內障。
桃園敏盛醫院眼科主任賴威廷表示,引起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很多,有些人是先天性白內障,一出生就有。三十歲後出現的白內障,有可能是高度近視、青光眼引起,也有可能和糖尿病、半乳糖血症、低副甲狀腺症低血鈣、風溼性關節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有關。
眼科醫學會白內障手術小組召集人黃維仁表示,年輕型的白內障以高度近視及喜歡在烈日下運動者居多。一名三十八歲的男性上班族,近視度數高達一千度,原先他以為,近來眼前模糊影像和高度近視有關,但不管怎麼換眼鏡,眼前還是一片模糊,找黃維仁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白內障。
高度近視為何容易提早出現白內障?賴威廷說,近視會讓眼軸的直徑變長,眼軸變長之後,眼球的循環也會變差,新陳代謝受到影響。水晶體主要由水和蛋白質組成,若循環變差,養分無法供應到水晶體,有可能產生變性,提早發生白內障。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則是長期、長時間接觸陽光。賴威廷解釋,陽光中有紫外線及藍光等有害視力的光線,時下年輕人熱愛戶外運動,或是因工作必須在外奔波,水晶體在紫外線及藍光的長期曝曬下,蛋白質會產生變性而混濁。
藥物也會引起白內障,像須長期服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的新陳代謝疾病患者,當類固醇導致水晶體蛋白質發生不正常變性後,即可能產生混濁及沉澱。
一旦產生便無法回復
黃維仁將眼睛比喻成相機,瞳孔是光圈,視網膜是底片,水晶體則是凸透鏡;水晶體一旦混濁,透過的光線減少,呈現在視網膜的影像即變得昏暗且模糊,嚴重者,看到的影像是重疊的,猶如在晃動。
早期白內障症狀是眼睛容易疲勞、視力漸漸變得模糊、較常流淚、近距離閱讀困難、辨色力降低、多重影像、畏光,或出現眩光、雙影等,可能發生於單眼或雙眼;有些人的視力會突然變好,還以為得到視力「第二春」。
事實上,這只是白內障成熟的現象,接下來,視力就會惡化。有些白內障患者,水晶體的晶核會變得又黑又黃,造成色覺異常,像著名美術家如梵谷,晚年作品呈現灰黃的色調,可能與白內障有關。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白內障都會影響視力,但白內障一旦產生,便無法回復。黃維仁坦言,目前尚無任何藥品、保養品能有效預防白內障,民眾只能透過日常生活保養來預防或減緩惡化,並定期到醫療院所檢查眼睛,及早發現、治療。
543原則 防早發白內障
要避免早發性白內障,平時護眼相當重要,除了要做好眼睛防曬工作,更要切記遵守「543原則」,即學齡的孩子用眼50分鐘要休息10分鐘;學齡後至老化年齡(40歲)前,用眼40分鐘要休息10分鐘;到了40歲老化年齡之後這個階段,則用眼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
以下危險因素可能促成白內障的形成:
1.年齡:雖然40、50歲的人也可能發生白內障,但此年齡層的混濁區域通常較小。在60歲之前,視力一般不會因為白內障造成缺損。
2.曝曬:長時間曝露於紫外線之下。
3.抽菸:菸草中諸多成分會產生自由基,加速水晶體蛋白質變性,提早出現白內障。
4.飲酒:吸菸者中的核性白內障與大量飲酒有關,與不吸菸者無關。
5.遺傳:有白內障家族病史者易患病。
6.糖尿病:會造成血管內血糖濃度升高,破壞視網膜的微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