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罹患惡性腦瘤的國家文藝獎得主劉紹爐,術後雖然神經、語言能力部分受損,但創作力不受影響,八月將在國家劇院推出新作「奇想河圳」。醫師表示,腦瘤的治療工具愈來愈多,只要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存活率相當高。
大病初癒的劉紹爐,帶領光環舞集的團員排練,身體塗抹了厚厚嬰兒油的他,雖然步伐有些蹣跚,但憑著對舞蹈的熱愛,再度獻上備受國際肯定的「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第十二號新舞作「奇想河圳」。用身體語言,重現他兒時對河川的美麗記憶。
癌中之王 難以應付
他的主治醫師、林口長庚腫瘤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表示,劉紹爐動完手術後,運動神經功能曾喪失一半,這對一位舞者來說是相當大的打擊,但他用毅力及耐力克服,今年更推出新作,讓自己再次發光。
腦瘤分為良性腦瘤與惡性腦瘤(也稱為腦癌),大部分的良性腦瘤在治療上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如果腫瘤位置在腦幹或重要腦神經組織附近,處理較為麻煩,術後通常會再使用其他輔助療法,例如化療。
惡性腫瘤的癌細胞則因會侵襲周圍正常的腦組織,兩者相混不易區分,即使開刀也很難完全切除乾淨,通常會使用電腦刀、伽瑪刀等放射線治療。
根據統計,惡性腦瘤的盛行率約每十萬人有兩至三人,全台每年約新增六百多名患者。振興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鴻福表示,惡性腦瘤發生率看似不高,但它可說是癌中之王,很難對付。
魏國珍指出,成人惡性腦瘤中,以神經膠質母細胞瘤與腦膜瘤(九○%良性,一○%是惡性)最常見,好發在五十歲以上,平均診斷年齡達六十二歲。林口長庚每年約收治一百名惡性腦瘤病患,幾乎都是中壯年,包括法官、博士生、企業家,其中年紀最小的是大學生。
惡性腦瘤生長快速,且會侵犯周圍組織,造成顱內壓力升高,患者會出現視力喪失、思想或行為能力改變、人格或心智改變等症狀,嚴重將導致癱瘓,甚至死亡。
魏國珍表示,腦組織不同於其他器官,腦部長腫瘤,醫師僅能以手術切除眼睛所能看到的腫瘤,無法清除周遭可能被癌細胞入侵的正常組織。
為清理散在正常組織裡的惡性腦瘤細胞,手術切除後,患者須再接受化學藥物的治療,但由於血腦障壁的阻礙,許多治療藥物無法傳送到腫瘤細胞。
阻隔治療 容易復發
魏國珍解釋,為了保護大腦組織,腦部血管發展出獨有的血腦障壁,它會阻絕治療藥物進入腦部,因此腦瘤很容易復發。
美國議員甘迺迪在七十六歲那年被診斷患有惡性腦瘤,接受清醒開顱術摘除腫瘤後,對外表示,一切恢復正常,但一年半後仍不敵病魔而辭世。
臨床上看到許多腦腫瘤患者,正值人生巔峰,卻無法救治他們,魏國珍感到相當無奈,「以目前的醫療水準,惡性腦腫瘤是讓醫師最感挫敗的疾病。」
雖然腦瘤相當棘手,但李鴻福認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武器已愈來愈多,只要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存活率仍相當高。除非碰到極為惡性的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兩年存活率只有五%。
在門診裡,很多患者家屬會問,惡性腦瘤如此可怕,平常如何預防?魏國珍坦言:「很難。」因為腦瘤發生的原因,目前在醫學上仍是個謎。
一般將腦瘤生成歸因於基因與環境等多種因子的交互作用所致,不像肺癌、大腸直腸癌,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可預防。對於腦瘤,民眾只能早期發現病灶,積極接受治療。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