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從去年入冬至今,腸病毒七一型輕重症持續增加,抵抗力較差的五歲以下嬰幼兒,是重症高危險群,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新北市衛生局日前發出警訊,提醒民眾注意腸病毒疫情,因為新北市已有一○五所小學及幼托機構共一二○個班級因腸病毒而停課,是去年同時期的二十倍。
今年腸病毒來勢洶洶,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往年都是三月下旬才出現腸病毒案例,但這一波疫情很不尋常,從去年底開始就出現一些零星案例,今年一、二月持續都有案例發生,三月疫情開始往上躥升,至目前為止,已有上千名感染病例、三十多例重症案例。
黃高彬說,依據以往經驗,腸病毒每隔三年會有一波大流行。二○○八年,致病力高、最易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的腸病毒七一型大流行過後,推估去年應會再爆發,卻沒有發生;今年腸病毒七一型勢將捲土重來,不容輕忽。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也認為,今年的疫情很緊張,曾感染腸病毒的小孩,身上已有抗體,會大大降低感染機率;據統計,國內有近五十萬名三歲以下幼童沒感染過腸病毒七一型,所以沒有抗體,成人則可能因抗體消失而受感染。
發病一周內傳染力強
他呼籲家中有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幫嬰幼兒做好個人衛生外,大人的衛生習慣也要特別注意,隨時勤洗手,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
黃玉成表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目前已知病毒種類有六十多種,腸病毒喜歡在溼熱環境下生存與傳播,每年疫情多在五、六月達高峰,七、八月因學童放暑假,少了人際間緊密互動,疫情稍微降溫,九月開學再拉一波小高峰,入冬後疫情會隨低溫下降。
腸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飛沫與接觸傳染,潛伏期約三至五天,剛發病的一周內傳染力最強。黃高彬說,腸病毒因病毒型別眾多,症狀也各有不同,臨床上常見幼童就醫時除了高燒,喉嚨經常痛到難以吞嚥,檢查咽喉,可清晰見到小水泡或潰瘍,這多半是由克沙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峽炎。
部分孩童除了上述症狀,包括舌頭、牙齦、手掌、腳掌或指頭等部位還有小水泡等手足口症,絕大多數是由腸病毒七一型引起。黃高彬強調,感染腸病毒七一型的幼童,若不及時治療,引發腦炎、肢體麻痺等神經系統併發症機率很高。
一九九八年國內首次出現腸病毒七一型,當年即造成逾十二萬人感染手足口症、四○五例重症病例、七十八例死亡。從腸病毒七一型的致死病例統計發現,發生嚴重併發症的病例達八○%小於三歲。死亡病例多是猝死,高達七七%的死亡病例都是住院後二十四小時內死亡,讓醫師措手不及。
症狀類似感冒易誤判
黃高彬表示,腸病毒七一型很可怕,而且感染途徑相當多,包括接觸、飛沫、飲食都會傳染,幼童因抵抗力差,自然成為被感染的高危險群;加上症狀和感冒有些類似,讓很多家長,甚至小兒科醫師都搞不清楚是腸病毒作怪。
腸病毒病程進展快,病童從活蹦亂跳到死亡可能僅在短短幾天,黃高彬呼籲家長一定要留心病童初期症狀,比如說手口足症、抽搐、高燒等,以防止悲劇發生。
此外,由於腸病毒七一型的家庭內傳染性很強,大人一樣會成為傳播者。不過大人的症狀往往不典型,最多只感覺到類似感冒、發燒的症狀,但如果傳染給小朋友,後果就不堪設想。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提醒民眾,腸病毒最可怕的在於沒有預防疫苗,所以預防的最佳方法,就是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大人自外面返家,應先更衣、洗手再接觸孩童,採取正確「濕、搓、沖、捧、擦」的習慣,注意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並且在疫情高峰期時,避免帶幼兒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腸病毒兒童居家護理6要訣
-
多補充水分,果汁、湯汁亦可。
-
吃冰涼食物,減少口腔潰爛的疼痛。
-
在家休息與隔離,不出入公共場所及上學。
-
舒適的環境,別讓孩子感覺太冷或太熱。
-
注意衛生,小心處理糞便。
-
小心觀察病情,留心重症前兆病徵。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