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是「沉默器官」,一旦病變,受損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待出現狀況,往往已是腎臟病末期。醫師呼籲民眾定期抽血、驗尿,了解自己的腎功能,避免走上洗腎之路。
透過血液、尿液等各種生化檢驗,醫師發現李小姐的肌酸酐(肌肉中肌酸的分解物,由腎排出)及蛋白尿指數過高,再用超音波檢查腎臟,發現李小姐腎臟明顯萎縮,已失去功能,必須終身洗腎。
曾帶領球隊拿下五百場勝利的前職棒總教練徐生明,因為痛風經常吃止痛藥。二○○四年他擔任雅典奧運中華成棒隊教練,忙於操兵,比賽結束一回國就病倒了,經檢查是腎衰竭,腎功能僅剩正常人的一成。醫師宣告他除非換腎,否則須終身洗腎,「當時我很難接受,一想到自己可能靠洗腎度日,幾乎天天以淚洗面。」徐生明幾年前在一場護腎活動中,娓娓道出當時心境,他後來接受弟弟捐腎而度過一劫。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江守山表示,腎臟與肝臟一樣都是「沉默器官」,若有問題很難早期發現,等到出現症狀到醫院檢查時,通常已是末期腎衰竭。
糖尿病患洗腎比率高
在門診裡,江守山常遇到民眾問他,為什麼一個小感冒就引發尿毒症?他解釋,並不是感冒引起尿毒,而是患者本身腎臟功能就有問題,早期沒有症狀,感冒只是壓垮腎臟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統計,高達三分之一到腎臟科求診的病人,洗腎前都不知道自己的腎臟有問題。台灣也有同樣情形。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二○○八年發表於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的研究分析發現,台灣平均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有慢性腎病,但只有三.五%的人知道自己罹病,有九六%的人不知自己腎臟已經出問題。他推估台灣地區罹患第一至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為一一.九%,總數高達二五○萬人。
台灣腎臟醫學會副祕書長、福全醫院腎臟科主任林元灝強調,腎臟病是目前全球須共同面對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外食族營養攝取不正確,致使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增加。慢性腎臟病是許多慢性疾病的下游,如果上游疾病沒有積極控制與治療,會造成腎臟損傷。
依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腎臟病登錄資料統計,台灣洗腎病患中有高達四三%是糖尿病患,所占比率最高,其次是腎絲球腎炎患者占二○%、高血壓占一五%、不當用藥及老化占一二%,其他為先天性多囊腎、腎結石及腫瘤。林元灝說,台灣洗腎人口發生率居高不下,與國人糖尿病控制不佳有極大關係。
腎功能從熟年走下坡
國外研究發現,人體器官從三十到三十五歲開始老化,腎功能則是從五十五到六十歲開始走下坡。但人有兩顆腎,即使六十歲時腎功能只剩下三分之二,一般正常健康的人,只要好好保養,腎臟可以用到一二○歲。
然而,腎臟一旦受損,機能就會漸漸衰退。因為腎是一個構造複雜且精細的器官,損傷後很難恢復原狀。江守山說,尿液、血尿是觀察腎臟是否出問題的指標,如果發現尿液有泡泡,表示尿中含蛋白質,顯示腎臟功能出了問題。
他解釋,腎臟對蛋白質的過濾幾乎是滴水不漏,蛋白質一旦跑到尿液,代表腎臟過濾系統有破洞,通常尿中含有蛋白質,產生的泡沫就會大,且不易消散。只要早期發現,腎臟病是可以治療的,也可避免進入末期腎臟病而必須洗腎的悲劇。
醫師建議,患有痛風、糖尿病、腎結石、高血壓等腎病高危險群的民眾,平常應做好個人保健,少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消炎止痛藥,以免危害腎臟。即使非腎病高危險群,年過四十後也最好每年抽血、驗尿檢查肌酸酐、蛋白尿指數是否正常。
防腎病不可不知的警訊
想要知道自己的腎臟好不好,可以參考以下指標;若有出現下述的狀況時,最好到醫院找腎臟專科醫師檢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
排尿時,發現尿液起泡,久久不散,表示可能有尿蛋白;若尿液顏色異常,呈鮮紅、暗紅或深暗色時,可能有血尿的情況。
-
排尿問題,如排尿困難、排尿時疼痛或灼熱、頻頻需要解尿、每天尿量有超過3000㏄以上的多尿狀況、一天只出現少於500㏄的乏尿症狀,或在正常生活下,晚上睡著後至少起床排尿2至3次以上。
-
下肢腳踝處常會水腫,或是眼瞼、眼眶周圍出現浮腫;嚴重者,甚至體重會莫名增加,身材感覺臃腫,這表示心臟、肝臟或是腎臟出現問題。
-
血壓經常超過140/90毫米汞柱,因為高血壓也會傷害腎臟機能。
-
有遺傳性腎炎、多囊腎等家族腎臟病史。
-
有糖尿病史的人要多注意血糖的變化。血糖若控制不良,或糖尿病病史超過10年以上者,併發腎臟病變的機率相當高。
-
一些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比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多發性血管炎等,也都會侵犯腎臟。
-
有不明原因的貧血。腎功能不良的人,腎臟製造的紅血球生成激素多半不足,導致貧血及容易皮下出血。
-
習慣長時期服用止痛藥、含有重金屬藥物或來路不明偏方草藥者,有可能損傷腎臟,甚至造成無法恢復的腎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