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表示,天氣變化時,會讓人情緒產生波動,情緒波動是一種無形壓力,造成調節腸胃功能神經失調,引發腹瀉、便祕等問題。
大腸躁鬱症與一般普通細菌、病毒感染引起拉肚子很不同,它是因為緊張、壓力大引起的腸胃不適,患者有時一天要跑好幾次廁所,嚴重者甚至無法上班,必須請假在家蹲馬桶。陳冠仰強調,美國花費在大腸躁鬱症的醫療費用僅次於感冒,可見大腸躁鬱症的患者眾多。
「不方便起來要人命」
依據腸胃科門診統計,大腸躁鬱症的好發年齡以二十五歲到四十九歲居多,約占六成以上;青少年罹患比率相對較低。不過,年齡較小的患者發作週期多半明顯與考試、學業壓力相關,只要遇到考試季節就開始腹痛、拉肚子跑廁所。
大腸躁鬱症雖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它會對患者生活造成極大困擾。醫學研究發現,身體的血清素有九五%在腸胃道,五%在大腦,大腸躁鬱症的發生與腸道細胞「血清素接受器」減少有關,無法運送血清素回到腸細胞,造成過多的血清素存留在腸道中,導致腸子蠕動異常。
陳冠仰說,曾有一位病患如此形容:「大腸躁鬱症不是病,不方便起來也會要人命。」引起腸躁症的原因相當複雜,除了情緒問題,也與個人的體質有關,長期失眠、有纖維肌痛症候群的人也易罹患;壓力及飲食不當更是造成腸躁症的主要原因。
國泰醫院新竹分院院長李嘉龍也表示,門診裡幾乎每三位患者,就有一名患者為大腸躁鬱症所苦。「壓力是引起大腸躁鬱症的主要原因。」他解釋,這是一種精神和生理引發消化道功能紊亂的疾病,患者的共通點是情緒上較為焦慮,也特別容易緊張。
為何壓力大、緊張會讓腸道鬧革命?李嘉龍說,人面臨壓力時,腦腸神經迴路(大腦與神經互相獨立卻又密切支援)會產生不正常放電,釋放出神經荷爾蒙。神經荷爾蒙會影響腸道消化功能,當腸胃蠕動功能發生障礙時,患者就會出現腹部絞痛、腸胃不舒服等症狀。
會出現腹瀉、便祕症狀
患者常會覺得反覆腹脹、便祕、腹痛不適,沒有亂吃東西,肚子卻不時感到疼痛,尤其是壓力大或遇到重大場合前。這些症狀大都出現在白天,晚上則比較少發作,主要因為白天活動量大,即使沒有吃東西,腸胃還是會承受一些壓力,到了晚上,所有活動暫停,心情較平穩,腸胃道較不會受到刺激。
由於大腸躁鬱症很難根治,因此醫師建議患者學習接受這個疾病。有此疾病的民眾平時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多運動,達到壓力釋放;做好時間和壓力管理,提高個人的抗壓性;避免過度疲勞、熬夜而影響腸胃功能。飲食上,最好少吃會刺激腸胃蠕動或是易引起脹氣食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疾病如腸胃道癌症也會以腹瀉來表現,因此建議民眾,若是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最好先到醫院做腹部超音波、驗糞、大腸鏡等檢查。
3招緩解大腸躁鬱症
第1招:多運動
運動可以刺激產生腦內啡,降低憂鬱情緒,減少憂鬱所帶來的精神壓力,利於減輕腸躁症。研究發現,經常運動可以改進身體健康,幫助降低無形的壓力,並刺激腸道進行規律性的收縮與放鬆。
第2招:改變飲食習慣
有大腸躁鬱症的人平時應避免食用蛋類、乳製品及含咖啡因飲料。豆類和澱粉類食物會使患者容易產生脹氣,導致屁聲連連;地瓜、芋頭類的食物因為富含澱粉,和豆類一樣,容易使人腸道脹氣;加了酵母粉的烘焙麵包、糕點,同樣容易讓人產生脹氣,病患應該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第3招:多吃蔬果
豐富的纖維質對便祕型的大腸躁鬱症患者有益,特別是川七、秋葵和皇宮菜等帶有柔滑黏液的蔬菜,有助於排便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