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登山跨越峭壁時發生意外,緊接著瑞鼎科技董事長陳榮宏從飛行傘上摔落地面不幸身亡。企業界高層接連因從事危險性較高的運動,喪失寶貴生命。到底極限運動有何迷人之處?
林克孝與陳榮宏接連發生意外之後,引起金融、科技圈的一陣譁然。原本以為安全十足的休閒活動,竟然也會成為奪人性命的殺手,到底從事危險性較高的運動該有怎樣的正確觀念呢?
台灣運動醫學會理事長、長庚復健科主任周適偉,也因接連看到兩位優秀人才隕落而憂心地指出,台灣在極限運動這個領域,因為運動人口少,導致相關法令不足;在限制與管制不嚴格條件下,讓許多人以為其實「極限運動」只是誇大名詞,根本沒什麼危險性。
造成傷害遠比一般運動嚴重
周適偉醫師指出,極限運動本身就與我們平常所認知的運動不同。加了極限兩個字,就是強調從事這項運動本身就帶有危險性,運動者必須付出更多的運動力與專注力,才能應付這些帶有一些危險的運動。目前常見的極限運動像是花式單車、花式滑板、花式直排輪、滑翔翼、飛行傘,廣義的來說,像是衝浪、攀岩、水上摩托車、風帆,甚至賽車,也都可以算在極限運動範疇中。
既然具危險性,所可能造成的傷害當然遠比一般運動嚴重許多。周適偉醫師形容,一般輕微扭到腳可能只傷害到韌帶、筋膜等軟組織,但是極限運動所造成的扭傷,可能就是肌肉撕裂傷甚至骨折,嚴重者還可能造成脊椎錯位導致下半身癱瘓。所以參與極限運動者更需要注重安全裝備,先讓身體有足夠防護,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從事極限運動首先就要重視運動技能的訓練與培養。周適偉醫師指出,不管是入門的攀岩、衝浪或是較高階的飛行傘、滑翔翼,都需要更多時間的練習來熟悉各式技巧。但是他發現,很多人都專注在技巧練習,卻忘記了安全訓練本身也是需要同樣的過程。
特別是在一些危險性較高的極限運動,很多教練都把運動安全放在第一堂課,為的就是讓運動者有比較深刻印象,但是一開始大家都在興頭上,很少人能把安全技巧聽進去,一股腦兒就想趕快開始刺激的運動,反而浪費了教練一番苦心。
周適偉醫師強調,從事極限運動,安全一定是最高標準。「要安全別無他法,就是練習再練習,熟悉再熟悉,就像消防演練一樣,隨時隨地做好準備,當意外來臨時就能多出好幾秒的黃金救命時間。」特別是一些老手,就常因為太熟練反而輕忽細節,而往往意外就發生在這個要命細節。
超越極限 切勿病態成癮
到底極限運動有什麼樣的魅力可以讓人樂此不疲?很多人認為可能與紓壓有關。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認為,紓壓其實只是一個結果論,喜歡從事極限運動最主要還是與「人格特質」有關。
李信謙主任說,喜歡從事極限運動的人在人格分類上,屬於「開創型」人格。擁有這樣性格的人,不喜歡墨守成規而是尋求突破甚至創新,而且腳步幾乎停不下來;因為這樣個性的人會覺得一停下來,自己就沒有進步。「像是蘋果電腦董事長賈伯斯,明明產品已經非常成功,卻依然不斷想要進步與創新,就是想要不斷的超越自己,這就是開創型人格最好的例子。」
這些高階決策者的壓力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嗎?李信謙主任說,這個開創型人格金字塔頂端的人壓力大多不是為了生存,也不是工作上的壓力,而是為了要繼續往前衝。英國曾經有過一項針對開創型人格的研究,發現這些人大腦中的神經傳導接受器比一般人多很多,也就是他們需要更多的神經傳導物質,才能讓大腦獲得滿足。
李信謙主任解釋,神經傳導訊息的傳送與接收與人類的壓力情緒有關,比較熟知的像是多巴胺,當血液中多巴胺濃度高時,就會讓人產生愉悅情緒。所以當神經傳導接受器越多,代表大腦所需的多巴胺越多,所以對這些人來說,一般運動的強度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必須追求更高更刺激的運動,才能讓他們覺得心滿意足。
所以與其說是紓壓,不如應該說他們需要更強的外在刺激,才能在心理上「滿足」對自己的要求,最終釋放出壓力,達到身心平衡狀態。
李信謙主任認為,從事極限運動並無不妥,但是如果發現自己對於運動強度要求越來越高,甚至無法停止的追求更強烈刺激,這時已經到達一種病態性的「成癮狀態」,將會造成運動危險性增加,此時最好也可以尋求心理醫師協助,透過專業諮詢與訓練,也許能及時拉住一些不停想往前衝的念頭!
李信謙主任認為,從事極限運動並無不妥,但是如果發現自己對於運動強度要求越來越高,甚至無法停止的追求更強烈刺激,這時已經到達一種病態性的「成癮狀態」,將會造成運動危險性增加,此時最好也可以尋求心理醫師協助,透過專業諮詢與訓練,也許能及時拉住一些不停想往前衝的念頭!
極限運動小叮嚀:
◎運動前要熱身
◎防護裝備要齊全
◎安全措施要徹底
◎事前計畫要周全
◎平時裝備要保養
◎過於危險絕對不逞強
◎精神狀態不佳不運動
◎盡量結伴不單獨行動
■《今周刊》768期更多精采文章《立即加入今周刊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