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佩岑在新的沐浴乳廣告裡,站在體重計上,看到顯示數字45後,露出安心的表情。醫師認為,這樣的舉動容易誤導觀眾,以為體重輕才符合標準,一味追求過輕「體重」,忽略體脂肪對健康造成的影響。
看到螢光幕前藝人、模特兒纖細的身材,煞羨不少女性,跟隨她們腳步,對體重斤斤計較,每天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站在體重計上,當螢幕顯示數字增加○.五公斤,就力行節食計畫。
「把體重計上的數字,當成判斷胖瘦與否的準則,已不合時宜。」壢新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林頌凱強調,過去民眾總以為,只要體重計上的數字漂亮,等於健康,這是錯誤的迷思。
林頌凱表示,體重只是測量肥瘦與否的參考值,但不是唯一標準,以侯佩岑為例,一六五公分、四十五公斤,身體的質量指數(BMI)只有十七,BMI正常值應在十八.五至二十四之間,侯佩岑卻低於十八,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紙片人」。
節食減重 減掉肌肉留下脂肪
大多數女性對於體重的關注度遠高於體脂率,懂得「斤斤」計較,卻忽略體脂肪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深陷體重迷思,林頌凱無奈地說,體重輕不代表「瘦」,現在很多女生體脂肪超標比率遠高BMI超重比率,對健康影響甚巨。
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許雅雯也持同樣看法,很多女生認為,體重下降就以為瘦了,其實,體重下降並不等於脂肪消失,因為靠節食瘦下來,通常減掉的不是脂肪組織而是肌肉。
身體組織有兩部分,一是脂肪組織,另一個是非脂肪組織,正常人體內約有四分之一是體脂肪;脂肪組織又分為皮下脂肪組織,主要分布於腹部、大腿、臀部、手臂;內臟脂肪組織,主要分布於臟器周圍。皮下脂肪組織很難甩,內臟脂肪組織可藉由有氧運動甩掉。
非脂肪組織則包括肌肉、骨骼、臟器,它是體內執行熱量代謝最重要場所,我們所攝取的熱量絕大多數要靠它燃燒,肌肉更是身體熱量的燃燒器,如果只靠少吃減重,甩掉的通常是肌肉組織。
節食時,體內血糖會迅速降低,身體為了存活,會向肌肉求救,因為肌肉可分解「胺基酸」,胺基酸會轉換成「葡萄糖」,維持身體中的血糖濃度。很多身形削瘦的美女,雖然很瘦但體脂率卻高得嚇人,因為她們靠節食減重,減掉肌肉留下脂肪,這樣反而不利健康。
很多女生追求骨瘦如柴的身形,根據中央研究院今年三月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發現,紙片人的風險是胖哥胖妹的三.六倍,依此研究,曾瘦到BMI值(身體質量指數)十七.二的林志玲、十七的侯佩岑、骨感名模姚采穎、歌手孫燕姿都被視為是太瘦的高風險族群。
紙片人死亡風險比肥胖高
該研究計畫是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參與國際研究,並提供台灣生物資料庫數據,由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七國四十四位學者,長期追蹤東亞各國一一四萬名三十歲以上民眾的BMI與死亡疾病風險,結果發現BMI值與死亡風險呈U形趨勢。
研究團隊發現,BMI值介於最胖與最瘦的兩端,死亡風險高,BMI值二十二.六到二十七.五的中間值地帶,死亡風險最低。當BMI值超過三十五時,死亡風險增加○.五倍;BMI值低於十五時,死亡風險增加一.八倍。
依此研究換算,紙片人死亡風險是胖哥胖妹的三.六倍,打破國人認為瘦子比胖子健康長壽的刻板印象。研究也發現,紙片人跟胖哥胖妹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病因死亡風險,也和BMI值同樣呈U形趨勢。
健康才是完美體態——標準體態四判定標準
林頌凱及許雅雯一致認為,民眾追求健康完美體態時,不應只看體重計螢幕上的「數字」,數字只能當作參考,一個標準健康體態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判定標準1: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
台灣成年人肥胖的定義是以身體質量指數為標準,理想體重範圍為18.5~23.9之間,國際研究發現,BMI在22~23間最健康。BMI超過24就屬「過重」,必須開始控制體重。BMI超過27是為「輕度肥胖」,最好趕快從沙發上起來運動,執行減肥計畫。BMI超過30是「中度肥胖」;BMI超過35則屬「重度肥胖」。
判定標準2:體脂肪率
有些人BMI正常,但體脂肪的比率卻高達30%也算肥胖一族,依照標準,體脂肪比率男生超過25%、女生超過30%,就是肥胖,最好開始運動。
判定標準3:腰圍
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一旦超過就是腹部肥胖。日前衛生署已將腰圍量測納入健康檢查項目
判定標準4:腰臀比
腰臀比判定,男性超過0.95、女性超過0.85就屬肥胖,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病。
體脂肪率計算方式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