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忙碌的生活缺乏運動、壓力大,和不正確的生活習慣,使得國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增加。日前美國心臟學會與台灣急診醫學會針對CPR流程全新改版,不可不知!
在台灣,每年平均有兩千名患者死於心肌梗塞,每年罹患人數據保守估計約九千名以上,一般人往往對心臟病發作認識不夠,而延誤了可貴的急救時效。根據統計,每一百名心臟病發的病人,二十多人會當場死亡,另二十多人在送院途中死亡,故只有約一半最終能康復。
壓胸的速度愈快愈好深度要愈深愈好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治療主要是搶救心肌,難怪不少醫師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Time Is Muscle(時間就是肌肉)而非Money!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殷偉賢指出,由於壞死心肌是不可逆,無法再生,心臟每受損一次,心臟功能便耗損一次。
他說,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後,病患常因突發的心律不整而猝死,最常發生在心肌梗塞初期,一旦發生,除非立即電擊使心律恢復,否則只有死路一條。這也是為何有人心臟病第一次發作,卻也是最後一次的原因。
五十八歲的廖風德、四十八歲的馬兆駿,甚至主播廖筱君年僅三十六歲的弟弟廖維德,都是因為心臟病猝死。「如果在現場有人施行心肺復甦術,心臟至少會有三○%血液輸出,暫時維持生命。」馬偕紀念醫院醫務專員、同時也是美國心臟學會高級救命術指導老師張國頌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發生心跳停止,在什麼都不做的情況下,等到救護車到達時,患者也回天乏術了。
張國頌說,一般而言,心臟停止十秒鐘之後,人便會陷入意識昏迷的狀態,大約四到六分鐘,腦組織壞死。換句話說,即使被救回來,也成為植物人了。如果能在病患狀況發生後,盡快進行心肺復甦術,存活率可達八○%。「每延誤急救一分鐘,病人死亡率就會增加一○%。」
過去的心肺復甦術(CPR)在急救時,需要口對口人工呼吸,但在實際執行時,除急救人員職責使然,一般人對陌生人往往會有心理障礙,因此,在網路上也流傳著是否要「先隔一條手帕或毛巾」等情事。
「撇開個人口腔衛生不談,這個人是否有愛滋、B型、C型肝炎等傳染病,甚至吸毒者嘴裡的毒品會不會被傳過來等等。」可別以為這是在開玩笑,張國頌說,曾有一名國中生因為看到吸完毒的爸爸昏倒,就急著對他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事後,這名小孩也被驗出毒品反應。
除了健康風險外,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醫界認為壓胸做心臟按摩,可維持腦部血流量,降低日後因腦部缺氧造成的損傷,「這比呼吸更為重要!」張國頌說,人可以短暫不呼吸還救得回來,但腦部缺氧可就沒得救了。
因此,目前美國心臟學會與台灣急診醫學會針對全新改版的CPR流程,將現行急救的口訣順序「ABC」,改為「CAB」,A是暢通呼吸道,B是檢查患者是否有呼吸,C是心臟按摩維持循環。同時把現行壓胸壓十五次,人工呼吸二次,改成壓胸壓三十次,人工呼吸二次,就算不做人工呼吸也沒關係。
施行CPR的要領是:「壓胸的速度愈快愈好,深度要愈深愈好。」至少一分鐘一百下速度的心外按摩,按壓點是以雙掌交疊,掌根施壓於乳線的中央,並與胸骨成直角(也就是兩乳頭連線,與「事業線」垂直處),按壓深度至少五公分,若是兒童按壓深度至少要達三分之一胸部高度,小嬰兒則以兩指按壓,直到救援小組抵達為止,而救援小組反應時間則應該在五分鐘內。
持續有品質地按壓掌握黃金急救期
此次新版CPR指引中,也針對自動體外電擊去顫器(AED)使用提出說明。張國頌認為,AED仍建議盡量由醫療人員使用,兒童須使用兒童專用貼片。一般民眾只需要熟記按壓技巧,若考量不施予人口呼吸者可免除此步驟,「因為持續有品質地按壓胸部,仍有機會掌握病人的黃金急救期。」
殷偉賢指出,無論是心臟病患或家屬,都應提高警覺,典型的心肌梗塞發作會有持續的胸痛,通常超過二十分鐘,甚至會合併氣喘、心悸、頭暈、嘔吐等,一旦胸痛超過半小時,最好趕快就醫,不要忍痛到發作,以免延誤六至十二小時治療的「黃金時間」。
張國頌建議,一般民眾,尤其是心臟病人的家屬,應該學會CPR,在緊要關頭時救人也可幫助家人。有興趣學的讀者,可買教學光碟、上網搜尋教學影片自學,或留意各大醫院的訊息,如雙和醫院在七月及九月各有一梯次。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