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不要拚命吞,當特定營養素在體內累積過多時,有時反而會生病,大家經常補充的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等這類抗氧化營養素,攝取過多甚至可能引發癌症。
王先生今年四十二歲,常看報導說,多吃蔬果能防癌,於是他各種顏色的蔬果都吃;另外,太太還買了許多維他命讓他放在辦公室裡,每天照三餐吞。
最近,王先生覺得眼睛特別容易疲累,視力也開始模糊,以為是每天長達十二個小時盯著電腦螢幕所造成,王太太特別又買了添加葉黃素的保健食品給他吃,但做年度體檢時,醫師竟然告訴王先生:「因為缺乏葉黃素,你有視力退化的傾向。」一頭霧水的王先生心想:「我吃那麼多黃綠色蔬菜、維他命,都補充到哪裡去了?」
台灣保健食品規模在全世界的排名可擠進前十名,經濟部工業局曾做過統計,台灣一年的保健食品產值約三八○億元,且年年成長,包括綜合維他命、雞精、膠原蛋白、B群、鈣片、骨關節保養品等,種類繁多。
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醫師指出,許多人都有吞維他命的習慣,但問到為什麼要吃?知不知道該補充什麼?卻沒人真的清楚,唯一的理由,不外乎是「防癌、少生病」。
營養素補充過猶不及
想確保自己不會罹癌、不會大小病不斷,營養充足且均衡攝取是第一守則。而天然食物中至今仍有很多未被研究出來、對人體有益的成分,所以靠人工技術將特定有效成分自天然物萃取出來時,即使取材於自然,也仍然是篩選過後的「特定成分人工食品」。
再者,當特定營養素在體內累積過多時,有時反而會生病。何一成就舉例,大家經常補充的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等這類抗氧化營養素,攝取過多時反而可能引發癌症。所以,若要補充均衡且足量的營養素,專家都建議還是要多吃新鮮、不受汙染的食材。
先檢查身體吸收能力
但如果是先天對特定營養素吸收不良而導致營養缺乏呢?前述個案王先生就屬此類。何一成說明,如果是均衡飲食而未出現特定不舒服症狀時,其實不用過度擔心,不過像王先生這樣明明已經補充有益眼睛的鮮豔顏色蔬果,卻還是有症狀時,最好讓醫師抽血檢驗,看看體內是不是對特定營養素的吸收能力有困難,才會導致「吃多了也無效」的情況。若長期缺乏特定營養素,那麼生病、罹癌的機會自然就大大提高了。
檢驗營養素吸收情況的檢查有很多項目,也漸漸成為一般人想要透過檢查來降低未來罹癌率的方式之一,而加上體內毒素的檢測,整體收費五千元到三萬元的價格,確實比市面上動輒三萬元到八萬元的影像學檢查等,要來得實惠。
何一成解釋,影像學檢查包括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正子造影等,多半是醫師判定罹癌機率高時,用來確定診斷所使用的工具;血液中營養素吸收情況和毒素的檢查,則是找出身體的缺陷,在還沒有發生癌症時先採取預防措施,以降低罹癌率,屬於預防性的檢查。
如果身體沒有太嚴重的病痛,又想買對保健食品來吃,較好的方式是先跟醫師討論自己的身體狀況,必要時進行血液抽測,再針對缺乏或過多的營養素改變飲食生活習慣,若嚴重缺乏某類營養素的話,最後才請醫師提供建議購買對的成分商品,並詢問清楚每日食用量,服用一段時間後,記得回診再次檢查,這才是聰明服用保健食品的方法。
四十歲後應積極預防
另外,針對罹癌危險群,像是經常抽菸、喝酒應酬、喜歡吃燒烤或油炸物、嗜吃有殼海鮮或內臟類、少運動的人,最好盡快調整回復正常飲食作息並戒菸、酌量飲酒。
有些人某一年的健康檢查數字正常,就因此抱著僥倖心理,繼續放任飲食過度、生活不節制。何一成特別提醒,癌症的形成多半十到二十年,若以台灣罹癌年紀多在五十五歲以後往前推算,過了四十歲,就應及早養成健康生活的正確觀念,採取預防措施。
▲點擊圖片放大
何一成
現任榮新診所副院長、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養生格言:凡事恰到好處,保持這個態度,就能降低罹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