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的都市,必定得面對國際化的競爭!即使是健身中心也是如此。由於國民所得提升,台北地區的生活水準和消費形態愈來愈像歐美的都會地區,所有都會區存在的現象也存在於台北市,高消費能力、追求時尚流行、生活壓力大。而且據外商估計,台北地區二十歲至四十歲有健身需求的人約十五萬,但是在外商沒進來之前,只被開發約三分之一,其餘的市場潛藏龐大的商機,這也是吸引國際知名連鎖健身中心進駐的主因。
在外商未進入之前,台灣的健身俱樂部發展至今不過二十年,而且具有保守封閉的特質。經營健身中心的業者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建設公司與財團為了促銷房屋所設立的健身中心。他們以為買了硬體設施,就可以買到消費者的心,卻忽視經營管理的問題。 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說: 「這些業者用量販店的成本, 賺7-11 規模的收入。 」他們會先到同業觀摩,回來後採買同樣的硬體設備,然後請別人來經營,出資者不是經營者,不等外商進入,自己就面臨管理上的困境。
另一種則是「圈內人」,如教練、體操老師,為實現理想,找幾個自己的學生或同行開設小規模的健身中心,這類型的俱樂部多分布在各住宅區內,安居一方的市場,由於這群經營者觀念保守、又不是企業化經營,對業界的變化反應較慢,所以當外商進入時,這群本土業者本身的轉型條件不佳、沒有財力更新器材、打廣告,只好宣告倒閉或轉讓。
「其實,以小搏大不無可能,重點在於找到自己的立基點和區隔市場。」唐雅君表示,本土業者砸錢買器材、做宣傳的手筆絕對比不過外商集團,自救的唯一方法是固守專業的領域,再從本業延伸新的市場,如銀髮族、家庭婦女。而不是一窩蜂地想和外商搶食市場大餅。她強調「用較少的錢,提升自己競爭能力,遠比抱怨同業惡性競爭來得重要!」
最近,從國際集團積極購併健身中心、在亞洲設點的情形看來,休閒產業未來的發展潛力無限,有心耕耘這個市場的業者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及早尋找市場切入點。唐雅君表示,不可避免的,兩三年內台灣的健身俱樂部產業將進入戰國時代,經歷過市場的淘汰和重整後,也會有另一批人開始仿照外商的模式,設立大型健身中心,但是這些人還是會碰到經營面和轉讓不易的問題。不過,她強調,健身市場要打的是持久戰,短期的行銷手法或許會奏效,但是能否持續成長,可就各憑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