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振興台灣旅遊觀光,以往政府祭出的方針多半就是補貼撒幣政策。
此次,天時地利國旅錢潮來了,但當錢潮退去後,我們又會重回靠政府補貼存活的老路嗎?
早在二○一九年,政府就已經默默醞釀觀光政策新方向,原本觀光局今年二月就要推出「Tourism 2030」觀光發展方案,雖因疫情之故延後,至今尚未公布,但前置溝通作業已讓業者熟知白皮書內容。其中,從最上源的政府組織、旅遊民間團體等制度改革,都包括在內,目的就是要台灣觀光開始進行「轉骨工程」。
「轉骨工程」最終目的:提升目的地旅遊整體觀光品質,進一步帶動在地品牌形象,讓美麗台灣走向全世界。說實在,這個願景已經談很久,從一六年「Tourism 2020」開始,大家都在思考:當中國遊客不來後,台灣如何成為國際觀光地圖上、一顆小而晶亮的鑽石,帶來更多國際旅客。
喊三年終定調 要建立「觀光大數據」
「喊了三年,政府聽到了,觀光白皮書的方向終於定調。」觀光發展協會副理事長柯牧洲樂觀地表示。其中,DMO(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目的地行銷暨管理組織)是業界最引頸期盼,「DMO是台灣觀光體質轉變的政策核心,能夠朝這個方向發展,是『Tourism 2030』中最有建設性的目標。」柯牧洲說。
「Tourism 2030」白皮書預計九月正式出版,交通部長林佳龍接受《今周刊》訪問時談到白皮書,強調了其中幾個方向,一是將觀光局升格觀光署,並以「觀光」作為交通部各局處「雁行陣」的領頭鳥。同時,交通部也要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作業,更名為「交通及建設部」,全力發展觀光。除此之外,交通部將以現在的風景管理處為基礎,成立北、中、南、東各區域DMO,整合觀光資源、建設及行銷,強化合作機制以提升行政效能。
DMO,聽起來很陌生,卻是業者寄希望之所在。它真的那麼有神奇魔力,可以解決台灣觀光問題嗎?
其實DMO在歐美推行很久,許多歐洲城市讓觀光客繳交「城市稅」,其背後就是給當地DMO組織,作為管理維護觀光資源重要的財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