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商業模式不是園區賣票,或者到此一遊就結束,而是真正地參與游牧藏族的生活。」游牧行創辦人木子鵬語帶真誠。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跟著游牧藏族一起搭帳篷、擠氂牛奶、打酥油,甚至是親身體驗傳統神聖儀式:天葬。藍天白雲、星空熠熠近在眼前,在最靠近天堂草原上身心野放;這些曾經我們以為離自己很遙遠的地方,都能透過游牧行辦到。
木子鵬因一個簡單的信念:「想保存人類歷史悠久的文化:遊牧民族生活方式。」,成立游牧行,更成為連接當地游牧藏族與其他地區的橋樑。游牧行提供9日、14日旅遊體驗,以及專長換宿、旅行拍攝等計劃;其中更與社企多扶合作,帶行動不便者遨遊青藏高原玉樹地區。
從小叛逆 創業初心源於「生活迷茫」
「只要有人感興趣,當地年輕藏族就會更在乎自己文化。他們自信了,牧場就自信了。這不是公益旅行,也不需要被慈善。」木子鵬解釋。就像古老以物易物模式:旅人帶來外面世界的樣貌,年輕藏族教導旅人藏文、帶領他們體驗游牧生活。
時間回到二○一○年,玉樹地區發生大地震重建改造後,當地居民被迫都市化。然而,以往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讓游牧藏族無法融入城市生活,僅能從事底層工作。「年輕人的命運就像氂牛一樣,被趕來趕去。」木子鵬傷感地說。
決定著手創業的關鍵初心,源自木子鵬對生活的迷茫。「我從小就很叛逆,高中沒讀完就退學,騎腳踏車橫渡沙漠。」來自烏魯木齊的他,到國外玩過藝術、待過NGO組織;在北京與現任太太相識,「嫁」到台灣來。
木子鵬回憶:「我剛來到台灣很失落,工作上老闆覺得我太拚,反而不喜歡我。」當時的他隨著太太到東部長住一年,期間閱讀很多台灣歷史書籍;看見許多部落青年回鄉,感動之餘,便開始思考如何活得更像個人。
「遊牧民族自己搭帳棚,養氂牛產製牛奶起司,有吃有住,那還需要什麼?人類是近幾百年才讓自己每天忙碌成這樣。」木子鵬說,他選擇回到曾工作過的青藏高原玉樹地區,試圖幫忙當地游牧藏族保存文化、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其實,當時來到玉樹地區的木子鵬內心有很多不確定,但他的想法被一兩個年輕游牧藏族呼應後,漸漸掀起一陣陣漣漪。「我發現最困難的是心態轉換,創業前想的是要如何證明自己的能力;但實際與當地年輕游牧藏族互動後,他們的眼神與熱忱,感動了我,進而想幫助他們。」正因如此,木子鵬以在地角度去思考,用創造多元收入的模式,讓商業模式可以延續。
▲木子鵬創業基於一個簡單信念:「想保存人類歷史悠久的文化:遊牧民族生活方式。」(圖片來源:張玉鉉 攝影)
依季節開展商機 帶給藏族新經濟模式
然而,由於天氣因素,青藏高原僅能在暑假七八兩個月接待旅客。再加上跨文化與高原地理條件等,導致營運效率不能與一般企業相比。「我一年只能做一次修正,所以成長速度有限。」木子鵬不諱言,但過往的生活與工作經驗讓他對不同文化更具包容性。
目前游牧行每年約有一百多人參與行程。其餘時間,游牧藏族在五六月採集冬蟲夏草;游牧行舉辦分享會、展覽等推廣文化活動,甚至在當地舉辦義診、協助創業。「當地青年尕瑪久美開設唐卡工作室(藏族藝術創作),現在都成為當地第一個有能力買房子的人。」木子鵬臉上難掩自豪。
雖然前兩年都有獲利,但隨著團隊人數擴增至十幾人成本增加,木子鵬肩上的財務壓力不減反增。因此,木子鵬和其團隊不斷摸索新方向,像是推出手做產品:氂牛香皂、護唇膏,都在短時間內銷售一空。甚至計畫氂牛認養活動;未來也期望將游牧行推廣至歐美國家。
「像鹽一樣平凡,像鹽一樣珍貴。」木子鵬揮著氂牛毛製成的鞭子,許下三個願望:游牧文明不會消失在這一代、年輕游牧藏族找到新的經濟模式帶來新價值、連接都市與牧場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