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各地開始有自己的地方誌,
這些小誌編輯團隊有如地方樁腳,
對於在地的風土歷史、人情掌故、地景地貌、名產名店瞭若指掌,
外地人往往難以深入認識,有時甚至連當地人都不一定清楚。
透過地方誌,重新認識或發現更多珍貴的人事物,
跟著地方誌的團隊玩在地,準沒錯。
地方誌/《掀海風》
2016年10月創刊,由一群學電影、中文、博物館、人類學、城鄉研究、法律的年輕人,利用下班下課之餘,編撰的獨立刊物。
帶路人/林秀芃
《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台大法律系畢業,目前正在攻讀新聞所。台北人,5年前為抗議外商建置破壞生態的大型風力發電機,來到苑裡。抗爭結束後,她決定留下,實際了解在地需求,推廣小鎮文化與生活,讓大眾看見苑裡的價值。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自二○一七年起,全力推動永續觀光,為因應趨勢,交通部觀光局也規畫了台灣永續觀光發展方案,今年主軸為小鎮漫遊,並舉辦十大經典小鎮網路票選。投票結果令人跌破眼鏡,苗栗苑裡打敗新北瑞芳、彰化鹿港等熱門景點,以三萬兩千餘票獲得第一。
冷門小鎮瞬間大熱,在地人期待政府補助、遊客大增;但對扎根苑裡五年多的《掀海風》團隊而言,找出何謂苑裡的「經典」之處,比起效期只有一年的冠軍頭銜,來得更重要。
我們和《掀海風》的核心成員之一——林秀芃,約在《掀海風》「公益小旅行」的起點——苑裡車站碰面。「苑裡是鄉下地方,這裡的人沒什麼自信,老一輩人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小朋友送到大都市讀書工作。公益小旅行從火車站出發,談青年的外移和鄉愁。」秀芃說,火車站是苑裡子弟離鄉和返家的必經之地,每逢星期日、五傍晚,總是熱鬧無比,「苑裡站很小,通常是站長或副站長輪班,遊子一下火車,馬上有親切感,出站後直直看過去,就是百年菜市場,充滿童年回憶。」
苑裡公有零售市場可追溯至一九○九年,一九三四年重建,變成大面積窗戶通風與採光兼具、排水系統完善的室內市場,不但承載著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也見證了百餘年來的庶民生活點滴。
去年九月,一場大火將市場燒掉將近一半,幸好《掀海風》早已計畫性地走訪市場及整理文物。火災發生後,他們在市場旁擺攤位,請居民寫下對市場的回憶,連同平常蒐集的物件和災後搶救出來的東西,由團隊中具博物館學專業的成員,典藏於市場裡一個閒置店面,並公開展出。
▲老市場內的鄭記進發魚丸具60年歷史,積極與《掀海風》團隊互動,參與市場災後重建。
▲去年9月老市場遇大火,《掀海風》邀集民眾與攤商,將文物與回憶化成展覽。
▲苑裡市場見證了在地百年生活,部分原始牆體與建築結構,在火災後仍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