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諱言自己是出身屏東鄉下、家裡有八個孩子的平凡農家。正因為從小看見父母含辛茹苦地為孩子張羅生活,所以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努力不懈、奮發向上的重要。
家家戶戶都會種的番薯,是伴隨每一個農村小孩成長,也最熟悉的食物。葉子餵豬,我們吃撕去外緣的菜葉梗,口感脆脆的像水蓮,收成的番薯除了被我們這些小孩拿去炕土窯以外,都會被媽媽刨成簽,放在豬舍屋頂上曬乾,混著米飯或粥,可以吃上一整年。
那時候的番薯外皮很厚,也不甜,有時候過乾,烤熟後會像乾麵團,又粉又硬,有時候水分很多,還會吃到一絲絲的纖維,纖維一直卡著牙縫,但在那物質缺乏的年代,番薯讓我們對生活相當知足。
當完兵後,我去台中麵包店工作,同事是在地人,一天他拎了袋番薯蒸熟給大家當零嘴。看到番薯,我眼睛就發亮,一口咬下,不得了,除了陣陣甜美的香氣外,肉質細緻,外皮也薄,是小時候做夢才會嚐到的美味。同事說,這番薯產自溫差大、日照足的大肚山,是最著名的產區。
這美味從此深植我心,儘管多年後經常去台中,卻一直無緣看看這夢幻的美味番薯生長的環境,直到今年六月,才終於有機會拜訪。
他的堅持 適材適用、不傷害土地
大肚山農友陳志煌,出身務農世家,父親與弟弟亦是農夫。讀書時選擇農校的他,自屏科大畢業後想走不一樣的路,當完兵後從事消防工程,但他心裡一直想要有個能安身立命的工作,幾經思考後,決定帶著妻子回老家,找了小小一塊地友善耕種,一邊在社區大學分享農業經驗,一邊務農。望著大肚山的朝陽與黃昏,自給自足,一做就是六年。
陳志煌種出來的作物總是飽滿又滋味豐富,讓他在新一代的年輕農夫之間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