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去龜山島,已經在心中醞釀已久,也許是在外島服役的經驗,對於小島總是情有獨鍾,而龜山島相對其他島嶼,更是別具意涵,也加深了我想要一窺究竟的心願。
登龜山島常見有兩種行程,當地人別名「二合一」或「三合一」,前者主要包含登島及海上環島八景,後者在多加一個賞鯨行程。另外如果運氣好一點,還可以挑戰401高地,只是它的名額就更少了。這次小旅行,我們選擇了二合一的基本行程,從出海到返回碼頭,大概三個多小時。
星期五在頭城民宿小歇一晚,隔天一早便抵達烏石港報到處。由於是星期六上午,港口盡是準備登船的遊客,大夥根據自己的船票,向所屬的船公司櫃檯報到,八點半左右,載滿遊客的交通船「超級星號」緩緩從港口出發。
當天由於受到即將到來的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海上風浪較大,也相對增加船隻靠岸的難度,看著海浪不斷拍打龜山島碼頭,更顯得這座島的險峻及重要戰略位置,海巡弟兄在岸上接引遊客,並要求我們快速通過碼頭,來到「島孤人不孤」紀念碑旁。
島孤人不孤,是外島弟兄共同的記憶;同島一命、同甘共苦,是外島的弟兄共同的標語,雖然現在已經不向當年如此風聲鶴唳,但走進碉堡,還是可以遙想四、五十年前的劍拔弩張,也想起馬祖北竿島上服役的點點滴滴。
龜山島上有一座淡水湖,風景秀麗,稱作「龜尾湖」,湖的對岸有一座觀音像,安詳守護這座島上的軍民。沿著湖畔前進,我們來到當時的民房建築,看到當年島上最繁華的一條街,根據歷史紀載,龜山島在清朝時期就有漁民居住,馬偕博士還曾經造訪,並且幫當地村民治病。
在馬偕先生回憶錄中提到:「有五個晝夜的時間,船隻在無情的風浪當中奮鬥,到達目的地的時刻似乎遙遙無期,讓乘客心情焦慮不已,直到島嶼在水平面後出現為止。」足以顯現當時的海象險峻,而從書中也可以看到,馬偕先生紀錄百年前的龜尾湖,和今日近乎一致,也見證了這座島嶼百年不變的風華。
在往前走,便是島上唯一的觀音寺「普陀巖」。相傳當年的駐軍,因為各種意外事件導致人心惶惶,為了安穩軍心,特地從礁溪護送觀音像到烏石港,再渡海來到龜山島。
早年在外島時,就常聽到宗教信仰對漁民及當地守軍的重要性,因此通常有村莊的聚落都有一座廟宇,守護當地村民,在北竿芹壁村供奉的就是天上聖母媽祖。在馬祖有一個淒美的故事,北竿的龜島和宜蘭的龜山島,宜蘭為公、北竿為母(因為北竿的龜島上可以看到幾隻小烏龜),他們兩個遙望彼此,卻永遠分隔兩地。就像當年來到前線的孩子,永遠思念故鄉的懷抱。
因此看到這座廟宇,可以想像對於當時駐軍多麼重要,至今依然香火鼎盛,繼續庇護這座島的遊客及海巡弟兄。
短短的一小時登島行程,在導覽人員精彩的解說後畫下句點,我們又再次回到「島孤人不孤」的立碑旁。初登龜山島,緬懷過去,雖然如今已是觀光景點,對多數人而言只是到此一遊,但它的重要戰略位置、曾經守護家鄉的重要使命,永遠令我們景仰。
最後乘船繞島一圈,介紹環島八景後,整個行程圓滿落幕。在回烏石港的路上,船長廣播:「因為颱風外圍環流影響,下午船班全面停駛…」
也許,這就是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