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北社區位居山區,交通不易到達,旅遊發展也不如墾丁盛行,「純粹用觀光來幫助部落不是很適合,會扭曲他們原來生活方式。」陳美惠說。因此,如何發展與環境共存的一、二級產業,保存原有文化也滿足生計才是關鍵。
決定返鄉的大武族人,一步步重建家園,一面整理公共設施一面復耕小米,以穩定糧食來源,並進一步記錄小米的原生種,累計了二十一種多元小米種類。但是那時部落對外道路尚未建設完成,一有大雨,村子與外界聯繫就會斷絕,如何自給自足成為急迫問題。於是,他們開始思考,如何提供飲食所需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發展林下經濟 建立環境和生計的平衡
陳美惠想到在中興大學任教的學長、動物科學系系主任陳志峰。中興大學和農委會合作超過三十年,有完整雞隻種原保種庫,在陳志峰協助之下,大武部落引入中興大學保種三十五年、三十二世代育種而成的「紅羽土雞」,發展林下養雞。「他們原本沒有養雞,所以要評估環境承載量。」陳美惠說,為了控管雞的品質,他們建置了公共雞場,總量管制三百隻,自給自足外也對外銷售。
陳志峰說,陳美惠以科學方法評估土地承載,避免破壞環境,合理導入經濟活動外也結合專業知識,不僅供應種原,也提供動物飼養管理、飼料等知識到部落。還針對偏遠山區、飼料運送不易,設計簡易飼養模式,並配合部落要求使用無額外添加劑的飼料。
如此一來,除了自給自足外,部落還打造出「大武森雞」品牌,「生意很好,像三月就很快賣光了!」彭玉花說。九年前風災過後不久,彭玉花的丈夫顏明德就辭掉在台中的工作,回到家鄉幫時任村長的妻子率領部落重建。如今,在養雞等新經濟活動上,兩人也扮演開路先鋒,吸收這些專業知識後再帶回部落,集結族人一起參與。
在與部落的互動過程中,陳美惠發現族人原本就會採集野生中草藥材「山當歸」到平地販售。陳美惠說,山當歸是台灣特有種,「一直採集,對生物多樣性不利,且收入和勞務付出也不成比例。」在這些考量下,他們決定開始進行山當歸的培育,作為部落的經濟項目。
歷經兩年的試驗栽培後,如今山當歸成為大武部落友善環境的新作物。「過去族人採集後,販售到市場的是原料。」陳美惠說,但是現在他們進一步加工成山當歸藥膳包、茶包等產品,再結合生態旅遊行程,「客人到這裡,可以解說怎麼栽培,物種與環境、當地文化的關係,收取解說服務費、用餐住宿,把山當歸連結到六級化產業,創造更多效益。」
不僅如此,他們還建立循環經濟模式。過去小米梗、紅藜梗都是直接燒掉,但農廢燒掉後會造成空汙問題,在屏科大名譽教授王均琍的研究室協助下,歷經兩年試驗,他們成功將小米梗、紅藜梗與木屑一起做成太空包,植菌後就可種菇。「農廢有了新用途、新生命」,而養雞產生的雞糞便,還可以再作為堆肥。

大武森雞
屏科大森林系系主任陳美惠(右)和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執行長彭玉花(中)、顏明德(左)夫婦攜手合作,成功推動林下養雞,如今可供當地居民自用也對外銷售。
這些生產的作物量不需要多,當地旅客、周遭餐飲業者是主要客戶,連屏東高人氣的原住民風味法式餐廳「AKAME」也採購大武部落食材來發想菜單。
從江振誠的餐廳團隊畢業後,回到家鄉開設AKAME餐廳的主廚彭天恩說,AKAME選購的食材以自然、有機、友善的訴求為出發點,餐廳本身就非常著重選用在地食材,也觀察到大武部落有和屏科大合作,以對土地友善、自然的方式生產出品質良好的雞隻、菇類、山當歸及木耳等,因此開始選用大武部落產出的食材。
產官學互信合作 重保育並有限度開發山林
隨著社區能夠乘載的能量逐步發展,陳美惠輔導二、三年下來,大武部落「現在養雞和山當歸種植的全部流程,都是當地接手!」
除此之外,林務局與屏科大團隊也和阿禮、大武部落建立生態旅遊的合作關係,挹注經費等資源支持。林務局表示,傳統森林保育模式著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管制;但是當林務機關願意採納里山倡議的保育論述,開始支持有限度的山林資源利用,而部落族人也感受到公部門的轉變,並願意擔負生態監測及保育的責任,雙方長久以來的分歧將有機會產生交集,建立彼此合作與互信的基礎。
經濟發展不必然和文化傳承、自然保育對立,大武部落的重建,在部落族人齊心下,成功建立產官學互信的合作模式。屏東的社區部落正在驗證「地方創生」的核心理念,要讓珍貴的文化資產和自然山水永久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