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著社區一起跑。」鄭蕙玲說,如今龍目社區正在推動「一日農夫」農村遊程,四年來約接待三萬六千觀光人次。鄭蕙玲說,以前一級產業觀念就是種植,新觀念是要透過認證與消費者對談,說明種植過程、生產履歷標章、食品安全。現在除了家庭客戶外,也有包括義守大學等學校的農業、休閒觀光相關課程會前來觀摩。
擔任高雄民政局長近三年的張乃千觀察,「年輕人把創新和創意、活力拉回來,為農村或社區注入新力量,無形之中社區也會感受到這股力量。」張乃千說,「政府、個人、社區的合作,能把地區的共同交集放到最大!」有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的作法和成就感後,就會有正向循環。
年輕世代投入當地產業,帶來的最顯著變化就是數位轉型,像曾湘樺除了規畫自家的「寶島第一味」網路行銷和通路外,也替不熟悉網路平台的其他農家,將產品上架大型電商平台。
而這些農二代、農三代也彼此合作、創造效益。像逢年節慶的禮盒,「寶島第一味」的香腸就和大樹張媽媽休閒農場的桑椹汁互相搭配,在雙方官網上同步販售、互導客人,再進行分潤。「賣得比以往好!」三年前和妻子、大樹張媽媽第四代張瑛珊一起加入家族事業的李哲翰說。
大樹張媽媽在當地經營一甲子的果園,三年前,張瑛珊和李哲翰回鄉幫忙後,改善原本人力不足的困境。「我們回來之後,爸媽有多餘時間到外參展、拓展客源,近三年業績每年雙位數成長!」李哲翰說。

▲點圖放大
資料建檔、系統同步 經營品牌帶動錢潮
不僅如此,他們還運用網路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以前客戶資料是一個本子,上面寫著名字、電話、地址,我回來第一個想先搞定客戶資料,一定要電子化,這是改變家裡業務最大的環節。」雖然僅是輸入、整理成電腦檔案,但不會操作電腦的上一代,往往不知道效益在哪裡。
「像是宅配,有問題客戶會打電話來問,以前要翻找本子,現在電腦搜尋馬上就跑出來。」李哲翰說,過去使用手寫宅配單,現在電子化後,黑貓宅急便也可以同步將資料建立在它的系統,客戶就可透過物流公司系統,即時查詢包裹運送狀態。
年輕人為大樹農產業創造加值,事實上,除了農業之外,大樹還有溼地資源、橫跨高屏溪的百年舊鐵橋,而在舊鐵橋溼地公園旁,就是保存了傳統磚瓦技藝、有百年歷史的三和瓦窯。
區長楊孝治說,大樹有豐富人文和天然資源,而返鄉的年輕人和在地耆老,都能給予不同的回饋,協助行銷地方產業特色。
大樹的品牌之路才剛起步,未來區內的資源能否進一步串接,將是能否齊力擦亮「大樹」招牌的其中關鍵。
苓雅區》老國宅轉生 玩味彩繪牆
高雄市政府坐落於苓雅區,這個市中心卻也玩起新花樣,一棟棟大樓上,多了彩繪圖樣。

「公部門好像很少會支持街頭藝術?」被問到這個問題,「哈哈!」苓雅區區長陳進德笑了一聲。他解釋,過去他任前金區區長時,年輕的街頭藝術家楊惟竹主動向公所提案,希望有彩繪空間,當時公所協助提供一個空間,讓國內外藝術家發揮,評價受到肯定,還發展成塗鴉藝術節。
公部門力挺原創設計 提升當地藝術美感
這個概念延伸至苓雅區,苓雅區公所促成了彩繪密布的衛武里「迷迷村」。透過舉辦國際街頭藝術節、邀請國外藝術家來台,現在苓雅區有五十二面高度從二樓至十三樓不等的大型彩繪。
其中有二十多面彩繪的衛武里,屬於老國宅社區,鄰近預計今年十月啟用的大型藝文建設──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衛武營啟用後,苓雅區公所預估每月到訪人次上看五、六千人。
陳進德說,這裡的社區已老舊、都更也緩不應急,年輕人紛紛外移,透過彩繪來美化社區之外,也能吸引觀光客停駐,「住家覺得有觀光客人潮進來後,會開始檢視周遭環境與美化。」

▲點圖放大
陳進德說,每一棟大樓的彩繪,都需要所有住戶同意,包括藝術家構圖的手稿也都會讓住戶看過。參與籌畫的楊惟竹說明,和其他社區規畫的彩繪不同地方在於,「這邊是做大型的原創社區藝術,尊重藝術家的原創設計。」他認為,透過和公部門合作這種大型的社區藝術,可為年輕藝術創作者提供新方向,也能提升當地藝術美感水平,並透過受邀來台的國外藝術家,達到宣傳台灣的效果。
張乃千觀察苓雅區的彩繪效益,除了美化當地老社區之外,也讓附近居民自信度提高,他認為,當每個區都能發展出自我特色和品牌、吸引觀光客之後,就能進一步激發地方自主意識、提高民眾凝聚力,也讓年輕人願意回流,一起為家鄉挹注青春活力。
鹽埕區》繁華舊商圈 轉型藝文區
高雄人一定記得,鹽埕區曾有的風華時光,也感嘆商業中心東移、地下街大火後的蕭條沒落,但這都是鹽埕的老故事了,新的力量正在開啟新的篇章。

最早的轉變,可說是十多年前,在藝術界發起之下,由鹽埕港區舊倉庫改建的駁二藝術特區,二○○六年一度險些吹熄燈號,隨後由高雄市文化局接手經營,「當時周邊只有一家老麵店,每次外國藝術家來參展就是吃那家麵店。」駁二營運中心主任王慧琳至今仍記得。
隨著高雄捷運等大眾運輸逐步建設、廠區擴張,如今駁二藝術特區每年吸引約三、四百萬觀光人次,儼然成為吸引大量人潮的新興旅遊景點,但這些遊客會進一步深入鹽埕當地社區嗎?大家正在思考這個問題。
那麼,鹽埕區的特色在哪裡?「像是都市裡面的鄉下,滿特別的!」十八年前到鹽埕開了當地第一家眼科診所的醫師沈政璋說,鹽埕交通方便,加上過往繁華,街道巷弄內有許多老店與小吃,生活機能也很好。
圖文記錄在地化生活 專人導覽深度體驗
「鹽埕區是個迷人的地方!」原本離鄉在台北南港科技公司任職的莊子儀,五年前回到鹽埕開了自己的皮革製品店,「因為是老舊社區,現在都還有販售蒸籠的店家,和台灣碩果僅存的手工繡花鞋,臥虎藏龍又有人情味。」莊子儀笑著介紹。
四年前,沈政璋開設「鹽埕真好」粉絲專頁,隨手圖文記錄鹽埕生活,還邀請莊子儀一起加入。「這一年多來,很明顯感覺到人有慢慢進來社區,以前大家都往駁二走,這一、兩年則有很多單獨背包客。」莊子儀說,要進一步推廣深度體驗,除了要有更多特色店家外,也需要更多人一同參與,近年除了駁二周遭之外,新樂街也增加三、四家特色店家。
「我們有共同觀念是把人帶到社區裡面,不是僅到愛河或是駁二。」沈政璋說。二○一六年他出了一本鹽埕的人文攝影書後,也不時做當地導覽,介紹鹽埕街道、老店的人文歷史。
鹽埕區區長顏賜山說,「從整體社區發展來看,希望遊客不是去一個單點就離開,能否透過導覽等方式,讓遊客深入在地,下次再帶朋友一起來訪,這樣才有意義。」像鹽埕街道巷弄的老屋,就蘊含著當地人文特色,和過去的歷史相互輝映。七年前返鄉的邱承漢,讓曾是外婆開的婚紗店老房子逃離拆除危機,並進一步改建成「叁捌旅居」,成為當地老屋改造的特色店家之一。

▲點圖放大
創意老市集行銷品牌 店家串接推廣觀光
「建設和留存之間可以有平衡點。」邱承漢說,「若今天舊房子都不見,鹽埕只會變成新的美術館區。」為了讓更多人從不同方式看到鹽埕的美好,他創立了季刊《什貨生活》來傳遞鹽埕特色與故事,也做在地導覽、社區運動會等。
而如今各地的傳統市場,都面臨留存與轉型的難題,今年邱承漢就開始和市場店家合作,在傳統市場中開設二手換物小店、舉辦小型演唱會等各種嘗試,或許不會馬上見效,但附近居民覺得富新鮮感,年輕人也因此走進傳統市集,和攤商自然形成互動,「這樣滾動的力量會愈來愈大。」
那由公部門經營的駁二藝術特區,如何能進一步與當地社區互補合作?「鹽埕區有很豐富的人文意涵。」王慧琳說,像駁二連續十年舉辦大型活動高雄設計節,會有「創意逛大街」、「設計師帶路」等活動,就是希望挖掘店家背後深厚的小故事,行銷在地文化。
也有年輕人運用駁二的資源來傳承技藝。洪明雄、洪明輝兄弟的父親,是鹽埕小有名氣的打金師傅,兄弟二人對金工有興趣,也看到傳統金工產業的式微,就設立「言成金工坊」,如今進駐駁二,販售金、銀飾外,也透過現場教學來傳承金工文化。

▲點圖放大
盼新銳人才加入合作 創造接點共襄盛舉
邱承漢則說,鹽埕過去是商業中心,有許多客製化商品,如今仍有不少職人,只是缺乏傳承人才,若年輕設計師能和當地職人、鹽埕老產業合作,就能創造更多可能性,由邱承漢出任理事長、去年成立的鹽埕藝術勞動社區推廣協會,目的就是希望扮演串接年輕人與在地產業的交流平台。
「要創造各種接點,讓更多人一起參與。」邱承漢說,之後就會有擴散效益,一個人又再影響三個人、九個人,地方發展的能量就能逐漸成長。
過去的十年,駁二為鹽埕帶來改變,接下來的十年,就看年輕力量能和在地的人文內涵激盪出哪些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