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現代人的眼裡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其實都曾經是個跨時代的發明,今天要來談的是每個車站的標配:「自動剪票機」。
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時期,隨著都市擴張,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必須住在郊區通勤。 原本設計的運量趕不上旅客成長的速度,乘車率200%實在超過鐵道公司所能負荷的量,越來越多的人在月台上等車時被擠下月台;另一個瓶頸就是旅客被大量卡在剪票口,鐵道公司無法順利疏運旅客。
這時候有一名機械工程師,名字叫浅田武夫,高中畢業後就去立石電機上班,不過他的同事大多都是電子背景。1960年代,業界預言了接下來半世紀製造業決勝的關鍵就在R&D,立石電機的社長, 立石一真當時不顧股東強力反對,設置了一百人規模的研究機構,耗費資金日幣2億8000萬日圓,是公司資本額的四倍。
以600人規模的公司來說,這個舉動是非常大膽的,這個研究機構除了配合政府開發了驗鈔機之外,產出的都是「有趣」但無法商品化的產品,例如:馬專用的體溫計。
此時位於關西的近鐵,因為旅客越來越多,不得不請越來越多的剪票員及站務人員,人事費佔了公司營業額的一半左右;另一方面,沒有實績的立石電機的研究機構,面臨投資人的壓力也越來越沈重。
故事的主角:浅田,立誓要成為一名改變世界的工程師,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開發一台可以自動剪票的機器。
看似只是在票上面打個洞的行為,其實隱藏了非常多的問題,例如:如何分辨攜帶大型行李的旅客(不會判讀成兩個人)、假票、橫的票無法判讀問題。
第一代的機器開發出來時,因為過度重視防偽功能,每分鐘只能處理20名旅客,與之相對的派一名真人在剪票口一分鐘則可以處理80人。這樣的效率除了離「實用」太遠外,旅客的票如果是橫的放進去機器,會造成機器卡住無法運行。 因為淺田是這個故事的主角,所以他一定有解決的辦法。
某天下班時間溪釣的時候,他看到了流動的樹葉經過木頭時,會自動改變方向,想到了如果把樹葉想成旅客的票,木頭是機器,「高速的旋轉體可以改變方向!」靈機一動的他日以繼夜的開發了解決近鐵煩惱的跨時代發明:「自動剪票機」。
像這樣用機器取代大量人力的行為,其實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就像台灣幾年前以ETC取代國道收費員的事件。雖然自動剪票機取代了大量剪票員的工作,另一方面卻帶領了更多的技術人員投入自動化機械的產業,讓我們可以享受越來越便利的生活。
※本文授權自草木留日誌,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