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去湖南籍鄰居家「蹭飯」時,常見菜餚加了辣椒卻不辣,成了記憶中的湖南家常味。
農曆正月適合懷舊,前一陣子和兩批老友餐敘,都約在台北市信義路四段的「談話頭家常菜」。
我雖非頻頻上門的老主顧,但也算看著開業逾三十年的談話頭數度遷址經營,從起初略帶波希米亞調調的小店,蛻變為有模有樣的知名餐館。早期的波希米亞風也好,如今已成特色的家常味也罷,多少都體現經營者向子龍的個性。
向老闆年輕時聽搖滾樂,三專念電影科,二十多歲時,把陳達從恆春挖到台大附近的「稻草人西餐廳」駐唱,九○年代又開設傳奇夜店「後現代墳場」,其人之不落俗套,從他起的店名就看得出來。(有一說是,「談話頭」乃從美國搖滾樂團「Talking Heads」直譯而來。)
談話頭確立其餐館風格,應是店面在九○年代初,首度搬到現址時的事,這二十多年來,其菜色有些微變化,但始終堅持不加味精、不勾芡,湖南和江浙口味的家常菜也一直是強項——老闆畢竟祖籍湖南,從小吃慣自家燒的菜。
比起大多數餐廳的大辣重鹹或濃油赤醬,談話頭的菜在調味上「下手」較輕,這或許也是家常菜作風,令我想起兒時到湖南籍鄰居家「蹭飯」時,常見菜餚加了辣椒,卻並不怎麼辣,下廚的媽媽顧及孩子都還小,炒菜時,辣椒都減量了。
最能夠喚起我童年記憶的,是談話頭的「湖南金錢蛋」,就是用蔥、蒜、辣椒、豆豉煎炒的白煮蛋,鹹香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