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裡住的是單伸手(只有廳堂與一側護龍,呈L形)的茅草房。在那個物資不豐、家裡人口又多的年代,養雞鴨與豬是很普遍的事。務農是我們家的重心,想吃點奢侈的肉類,來源有兩個:一個是自家養的雞鴨,另一個就是村裡廟會分神豬時。
那時候村子裡家家戶戶養母豬,養公豬的通常一、兩個村子裡只有一戶。每每母豬發情,公豬主人牽來交配時,我們這些小鬼頭都會圍觀湊熱鬧。那時候的豬除了廚餘之外,吃的東西有時候比我們還好。例如每戶都會種的地瓜,往往是葉子給豬吃,我們吃撕去外緣的菜葉梗,口感脆脆的像水蓮一樣。收成的地瓜,除了鄰居沒翻到,被我們小孩拿去焢土窯以外,都會被媽媽刨成簽,放在豬舍屋頂上曬乾,混著米飯或粥一起吃,可以吃上一整年。
每年我們最期待的事情,便是一年一度的廟會。那時家家戶戶都會分到一塊神豬肉,象徵著神明的庇佑,保佑闔家平安、豐衣足食。只是豬肉實在太久才能嘗到一次了,所以自小我便對豬肉充滿好感,是幸福滿足、犒賞自己的象徵。
人道飼養 有運動場、聽古典樂
十幾歲上台北當學徒時,每個月領到薪水的那天,我一定會跑去公司附近賣豬腳的小攤,為自己點上一份豬腳麵,那種獨自擁有的滿足感,筆墨難以形容。
去年夏天,我在簡天才師傅的餐廳吃到美味的豬肉,他告訴我,那是在屏東以人道飼養的黑豬,叫東寶豬,讓我印象深刻。幾周後,我到屏東的AKAME餐廳吃晚餐,當天菜單上的戰斧豬排也來自東寶豬。我特意問了主廚Alex為什麼選東寶豬,Alex回答我:「除了是屏東自家產的黑豬肉以外,東寶豬的肉質烹飪後香氣足又多汁,越吃會越好吃。」
今年九月,我抽身去了一趟東寶豬的牧場拜訪,想知道牧場主人為什麼可以把豬養得這麼好。沒想到驅車到了屏東內埔牧場所在地,真是讓我開了眼界。過去我看過的養豬場都是一個豬圈裡擠滿了豬,連轉身都難;但東寶的豬每隻都有兩坪左右的活動空間,豬圈通風、空氣中飄盪著古典音樂,甚至還有豬的運動場,讓豬隻開心地在泥圈裡玩耍,甚至玩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