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必須不斷的努力去適應環境,因為大環境隨時在改變,若我們堅持不願意跟著變化,可能會受到衝擊,處於危險之中。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沒有失敗過的人,就是沒有嘗試過新挑戰的人。」哲學家尼采亦說過:「人類必須擁有『危機意識』,才能夠跳脫安逸生活的窠臼。」我將這兩段文字懸掛在牆上,時時警惕自己。他們兩位的共同點,就是要讓自己隨時處於嶄新、陌生、危險的領域中,才能夠獲取更多的經驗。
。但若持續這樣的模式,不會有激發嶄新想法的可能。創意總是發生在新的空間、不同的相遇、不同的經驗之中,這些不同的條件、新的關係,才能夠激盪出獨樹一格的思維。
享受變化,零恐懼的變色龍生存法
,可能會受到衝擊,處於危險之中。
,而不被驅逐出職場呢?
。若是自己利用在職場階段認識多樣的人、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至少還能擁有基本防備的能力,有助於降低失業和斷炊的風險。
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並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詹姆斯•杜威•華生(James Dewey Watson)於其著作《不要與無聊的人在一起》(Avoid Boring People: Lessons from a Life in Science)一書中提到:
「我領悟到就算是優秀卓越的腦袋,也會有其界限。因此,我知道我的成功不在於我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生產新的事物,而是我能在任何時刻,利用從前不知道的新事實來刺激我的腦細胞,以接受源源不斷的各種挑戰與難題,去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人類的腦部對於陌生新穎的事物相當敏感,舉凡初次嘗試的食物、初次走的路徑、初次相見的人,都會讓我們有煥然一新的感受。當接收到新的資訊時,腦細胞會開始活動,並進行資訊分類與重組,同時,也會讓既存、尚無發展的潛能有機會開始行動。
●開拓新嘗試,比宅在現況更安全
有一位曾經是上班族的諮詢者來諮商時表示,他相當後悔沒有去過歐洲旅行,我詢問他阻礙旅行的因素有什麼時,他回覆說因為要上班所以沒有時間。於是我們一同思考,列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一個月之後,他離開原屬公司,踏上夢寐已久的歐洲旅程,他說不管怎麼想,他無法成行的主因就是工作的關係。而當他旅程結束回國之後,他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於以往,開啟了他想做的志業,因為他在歐洲旅行時,發掘了一項自己有興趣開發的市場。
他觀察路人在行車、走路中也可以處理各項工作業務,於是延伸這項發展,開發出旅行時可以使用的網路行銷管理系統,也相當成功的打進商業市場,目前營業額已超過一億韓圜。如今他邊旅行邊工作,過著安穩開心的生活。
人有時候得不安於現況,透過新的經驗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新對策。所以,當有難解的事件發生時,可以嘗試著到從未去過的咖啡廳坐坐,可能就會獲取需要的靈感也說不定,或者是透過不同於過往風格的新朋友,找到意料之外的解決方式。
這世界很寬闊,隨處都可以揀拾靈感。要知道,機會是為了願意享受變化與自由生活的人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