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文化雜食者扮演的媒介角色

文化雜食者扮演的媒介角色

2017-09-14 15:42

古典和流行,從過去的老死不相往來,漸漸變成相存相依。當藝術愈來愈多元、國界愈來愈模糊,文化雜食者也將帶來新的生活風格。

二○一七台北世大運的開幕演出獲得讚美和掌聲,節目結合多元文化藝術和科技的元素。以音樂為例,除了原住民的音樂、流行歌曲外,還包括小提琴演奏。反映了製作和編導團隊的成員,以及受到感動的觀眾「文化雜食」的生活風格。

一二年,當政府組織改造時,將掌管視覺藝術、古典音樂和傳統戲曲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和主事影視流行音樂的新聞局「送作堆」之後,在文化部的屋簷下共存相會,中央政府從此宣示了文化雜食時代的來臨。共存之後是否相看兩不厭、各領風騷、能否分享共創,因而顯耀文化底蘊,引領創意、創新,催促文化產業,可以用來檢驗合併後的成效。

十九世紀後期,自命高貴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 Saxon)民族曾主張禁止移民喜歡的娛樂,認為這些「低俗」的文化會傷風敗俗。美國范德比(Vanderbilt)大學的教授彼德森(Richard A. Peterson)和同事在研究文化選擇和消費時,發現高階層精英文化品味已轉換,從自負傲慢的純食或偏食,變成了雜食。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研究發現,文化雜食者的特性是悅納異質多元,而不是精緻排他。大部分的美國文化雜食者在一九三五至五四年間出生,是主要的藝術觀眾,大大影響全體的消費行為。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英國約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化雜食者,不只看通俗電影,也欣賞舞台劇、芭蕾、古典樂、歌劇、爵士樂等。不管是英國或美國,社會階級愈來愈難用來解釋文化雜食和文化純食的差別,教育經驗則是較可靠的預測因素。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有其青少年時期的流行音樂、電影等大眾文化,但正式體制教育總愛強調所謂精緻藝術。當大眾和精緻兩種藝術都不排斥時,文化雜食就應運而生。

韓國放送通訊大學的權(Yoo Jin Kwon)教授和同行,以DDB廣告公司生活風格研究資料所做的研究,發現文化雜食者有兩種特質:自認品味比別人高和文化包容力強。

當異質多元有利創造,且跨域、跨界和跨國成為常態時,文化雜食者可以扮演創意的媒介角色。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 李仁芳共同主持)

延伸閱讀

劣地創生
劣地創生

2019-11-27

投資地方價值推觀光
投資地方價值推觀光

2019-10-02

內形與外勢
內形與外勢

2019-06-12

創造價值才有未來
創造價值才有未來

2019-05-15

從CES展一窺究竟
從CES展一窺究竟

2019-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