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逾半世紀的讀賣樂園,找來傳統產業,整合包裝成「造物」的樂園,人氣回升。同理,台灣觀光工廠若重新創造有特色的「體驗」,有機會爆發更強的集客力。
讀賣樂園的大股東是讀賣新聞集團與日本電視台,成立於一九六四年,風靡了六○至八○年代的日本,輝煌一時;但一九八三年東京迪士尼開園,二○○一年大阪環球影城開幕,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日本遊樂園市場,許多中小型遊樂園因此倒閉。
讀賣樂園苦撐至今,能再度發光的關鍵,就是四大產業的整合型體驗工廠。
在汽車館內,大人、小孩能以玩具形式親手組裝一輛汽車,汽車零件有各式各樣的顏色與設計,好讓每一組人做出來的汽車都不一樣;組裝完成後,還能乘上自組的汽車,在指定軌道上駕駛「出廠」接受檢驗,是極富真實感的體驗。
食品館除了能看到杯麵的製造與調理過程外,還設計了室內橡皮艇激流遊戲,遊客能在激流中體驗杯麵製作過程,在黑漆漆山洞中聞到杯麵的香氣、感受油炸的熱氣等,亦是充分發揮五感的體驗。
如果將四大主題館拆開來看,不過是日產汽車、日清食品、World服飾集團與島精機製作所、國譽文具五家廠商的觀光工廠罷了;但讀賣樂園再出發,重新定位自己為「造物」的樂園,看中製造也是日本文化之一,找來汽車、食品、紡織、文具四類傳統產業的代表性品牌,整合後反而顯得有獨創性。
不管是遊樂園或是觀光工廠,給遊客的體驗一定要有吸引力,來客才可能源源不絕;換句話說,創造特色是娛樂產業最重要的事。
台灣盛行觀光工廠,但作法多半是開放生產線、產品特賣,業者也各做各的,若能整合不同產業,從學習中體驗創造樂趣,有機會爆發更強的集客力。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