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是勞動者的能量來源,現代人則必須捨棄碳水化合物。由此可窺見,食物的選擇,反映了世界演化的進程。
注意吃下肚的食物已好一陣子。為了讓健身更有效果,我開始改變飲食習慣,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多吃蛋白質及油脂。不過,如此控制飲食,其實與我所從事的美食評論工作互相矛盾,我也盡量在二者間尋求平衡。若是必須認真吃飯的場合,基本上我什麼都吃,但餐前麵包、飯後甜點仍會盡量節制;若在家用餐,就盡量遵守上述原則。
為什麼少吃碳水化合物?根據我閱讀的相關書籍,蛋白質、油脂、碳水化合物等三大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最容易被身體儲存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會被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後就是血糖,食用太多碳水化合物,在胰島素與腎上腺素的交替作用下,血糖會大力震盪,若因此導致胰臟失調。血糖停留在平衡線以上,胰島素就會不斷把血糖轉成脂肪,導致肥胖。
不過,回頭檢視我們從古至今的飲食習慣,碳水化合物卻是主軸。米飯不可或缺,麵包相當普及,更常常有人用一碗麵條填飽肚子。與蛋白質、油脂相比,碳水化合物確實是便宜的能量來源,且能迅速提供能量,適合幹體力活的高勞動者。不過,現代人有誰幹體力活呢?古人要劈柴生火、掘井打水,為了交易得翻山越嶺,體力花費大,自然也能把體內的糖分消耗殆盡。現代人大多不事勞動,還得另外培養運動習慣,若照樣大吃碳水化合物,難保不發福。
有意思的是,若再往前回溯人類文明的起源,肥沃月彎(美索不達米亞)得天獨厚的農業環境至關重要,其穀物類作物如通心粉小麥、野生種小麥及大麥,成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餵飽了人們,也使社會得以分工,豢養不事生產的專業人士,因而優先發展出文明。
碳水化合物餵養文明,現代的文明人類卻必須捨棄碳水化合物。食物選擇反映了世界演化的進程,或許,我們真的更文明了。
檢視我們的飲食習慣,米飯不可或缺,麵包相當普及,更常以一碗麵條填飽肚子。(圖/高琹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