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日遊客如潮般洶湧而至,淹沒了虎尾街道。一個因製糖業進駐後開始的都市發展過程,歷經新生、繁榮、沒落的洗禮,經過文化運動的提倡與層層洗刷修繕,才能從長年累積的歷史紋理,萌生新風采。
虎尾,是日治時期全臺最重要的製糖大都,因而留下許多日式老建築;
虎尾,是布袋戲的夢工廠,由黃海岱靈巧的雙手,推動庶民娛樂的巨輪;
虎尾,是毛巾的故鄉,經濟正要起飛的年代,處處充滿紡織機嘎吱嘎吱的聲響。
老房子是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敘述者,也是承載城市記憶與情感最重要的符號。民國89年縣府文化處透過一場文化資產保存運動,讓虎尾老街區活化、再利用,延續歷史的脈絡並灌注文化與創意的新能量,展現城市再生的新風貌。
糖廠 甜美記憶再啟動
很多虎尾人都說:「先有虎尾糖廠,才有虎尾鎮。」的確,1907年建廠的虎尾糖廠為當時東洋第一大糖廠,產量曾居全臺之冠。不僅因此有「糖都」之美譽,也因糖業之繁盛而有「小臺北」之稱。
綠色的煙囪直聳天際,台糖唯二仍在運作中的虎尾糖廠,或許在許多四、五年級的人心中還留存著鎮上五分小火車載滿甘蔗前往糖廠的榮景。廠內並不能隨意進入,園區糖業文物館內仍保存許多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物,供民眾預約入內參觀。對面的糖廠冰店,以純糖與開水的傳統方式製冰,冰品多達20餘種,一定要品嚐糖廠冰品才不虛此行!
吃完冰棒,沿著台糖前的舊鐵軌往前走,可以看見幾座藝術雕塑座椅與英姿勃勃的虎尾鐵橋,充分展現力與美的結合。虎尾鐵橋橫跨虎尾溪,日治時期為了方便運輸甘蔗至斗南。眼前,隱約浮現的五分小火車滿載著甘蔗駛來,不僅活絡了虎尾的經濟,也是全臺最早的雙鐵共構大型橋梁。
虎尾驛站位於中山路與民主路的交叉口,是以前虎尾對外連結的主要門戶,當年的火車也載滿虎尾人上學下班的回憶,如今,隨著糖業的沒落,走在古樸的木棧道上,遠方一節一節停駛的火車承載著流逝的歲月,也承載著你我心中的美好時光。
文青停看聽 虎尾厝沙龍
在網路溫度計上獲選獨立書店第一名的虎尾厝沙龍,低調地隱身在微光傾洩的防火巷內,門口柵欄上的可愛小鳥是選自濁水溪的石頭,每隻小鳥的喙則是取自金門823砲戰所留下的彈殼。眼前綠意盎然的寬敞庭院,常因假日所舉辦的藝文活動滿是人潮。
這幢民國24年所建的和洋式建築(又稱興亞式建築,日治時期融合東西洋各國的現代建築工法並添加日式的屋頂)其實是間綠建築,以臺灣天然檜木打造而成,屋內上升的熱空氣會從屋簷下的橫木條空隙中排出,外牆有西洋式的洗石子,以及阻擋西北雨侵襲的日本宮廟式屋簷,屋頂上的磚瓦被分切成16個面向,可見其建築工法相當細膩而時髦;後院的藩籬,由一條條鐵軌上的枕木串連而成。走進書店,略帶昏暗的奢華吊燈以及華麗的沙發桌椅映入眼簾,還能隱約聞到甜甜的檜木香,抬頭可以看見將榻榻米往上延伸的藻井式天花板,每一格都是60*60公分的規格,方便丈量屋內大小;腳下踩的則是來自北非、歐洲各國的地毯。
熱愛古董收藏的辣董王麗萍,隨和地打著赤腳到處遊走,她俏皮的說:「我的燈具都是從城堡扛出來的!」不僅將書店內的空間擺滿了1920~1950年間的歐洲古董傢俱,舉凡店內的各個角落也都是由她親自擺設,不同於一般的大眾書店,書櫃上擺放的是「生態、性別、另類全球化」的經典選書,有些書只有在這裡販售,並未流通於市面。古老的東西元素從裡到外地巧妙交錯,勾勒出沙龍(Salon,17世紀的法國巴黎,一群有想法的貴婦名流,跨越宗教與政治的藩籬,交流思辯的聚集場所)的歷史樣貌。
毛巾戰役勇闖法院 興隆毛巾觀光工廠
「因為老婆是毛巾工廠的領班,為了要多賺點錢所以就開紡織廠阿!當時和老婆騎著摩托車到處尋覓紡織廠,甚至到電話亭下打遍黃頁上所有紡織廠的電話。」原任職警察的總經理林國隆回憶道。興隆紡織廠成立於民國68年,從最初的鞋墊代工改為毛巾代工。78年,紡織機從23臺擴增至40臺卻遇上了第一場風暴,一家廠商因經營不善倒閉,每月固定100萬的收入,就像疊疊樂突然被掏空,使工廠頓失重心,林國隆毅然決然與老婆攜手跨出門檻,由毛巾代工轉為毛巾成品的直銷。
「老闆,明天還要來上班嗎?」回想起90年代廠房內滯銷的毛巾,一箱疊著一箱的慘澹光景,林國隆苦笑。眼看著中國毛巾大量傾銷,重重擊碎臺灣的毛巾產業,部分工廠走入空洞化,週邊紡織大廠紛紛熄燈,衰頹的氛圍急遽漫延整個虎尾鎮。他不甘心自己努力了一輩子的毛巾產業,因中國廉價傾銷的威脅而被迫收工,「只要是做對的事,就要竭盡所能的向前衝!」憑藉著這股意念,他號召同業組成毛巾產業科技發展協會並自願擔任總幹事、收集相關資料、四處奔波尋求立委協助,希望政府能聽見他們的心聲。
民國94年,一場兄妹聚會上,兒子林穎穗將傳統毛巾加入文創與科技,化危機為轉機,「蛋糕毛巾家族」因而誕生,隔年,他們勇闖立法院,成功對中國毛巾課徵進口救濟稅189%及反傾銷稅204.1%。並於民國97年通過經濟部評鑑成為全臺第一家毛巾觀光工廠,100年獲得經濟部認證為臺灣十大優良觀光工廠。穿梭在新舊交錯的紡織機中,林國隆輕撫經緯交織的純棉毛巾,眼中緩緩浮現一絲幽微的柔光,微張的嘴浮現一絲笑意,他說:「全臺灣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賣大陸毛巾,唯獨我林國隆,絕對不可能!」
虎尾第一街 重塑歷史街區的生命力
民國89年,曾經掀起一波虎尾郡守官邸的保存運動,原先即將面臨拆除改建停車場的虎尾郡守官邸,在一群在地居民、媒體記者、文史工作者、社區耆老的共同連署與鼎力相助下,於隔年與虎尾郡役所、虎尾合同廳舍一併成功登錄為歷史建築。在車水馬龍的林森路上,三大廳舍如同一個「時空鐵三角」,一個是往回看,挖掘出虎尾斑駁而深刻的歷史故事;一個是在地特色,突顯出極具寶貴的布袋戲文化;一個是往前看,承載著朝向城市發展的願景。
深厚溫情 從雲林故事館說起
興建於大正9~12年(1920~1923)間的虎尾郡守官邸,在光復前後一直都作為虎尾區區長及地方法院院長宿舍等使用,直至民國90年登錄為雲林縣第一座被活化成功的歷史建築。
一入館,坐在竹椅上,四周清新的綠籬,眼前的志工手裡轉著56頁彩色輸出的拉洋片車,細數著去年度故事館的精采的活動紀錄與入館須知。在傳統木造的日式舊房舍裡,大家都能聽到、看到、讀到串連古今中外的原創故事。雲林故事館秉持著「三學」的草根精神,在地學,邀約大眾共同創作及分享故事,有雲林各鄉鎮、臺灣各個角落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並將這些故事以「走讀」的方式,踩著腳踏車深入雲林20個鄉鎮,造訪故事現場,乘著交通工具到臺灣各地的故事原鄉,跟部落、學校、廟口的老少鄉親,分享在地的故事;未來學,透過不斷地交流、分享,啟發人們的思維,激發未來改變的動力;幸福學,發現、創造與經營幸福的智慧,從聽原創故事,體會享有的幸福,到思維如何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回饋社會,並共同經營幸福,進而創造世界和平。
雲林故事館,宛如大樹般,透過一個個故事滋養人們的心靈,在有溫度的話語和歡笑聲中,傳遞愛的能量,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跳脫框架及不說教的方式說故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培育下一代,讓故事運動萌芽永續。創館人唐麗芳說:「我們最大的文創,就是有溫度的故事!而故事這條看不見得線,緊繫著人與人之間的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個人都有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特別的,透過故事,將自己的在地觀點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大家可以從不同的故事中啟發,共同創造出不同的連結,讓創作故事不再只是專家學者的專利,而是常民生活的一部分,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
偶的戲夢人生 布袋戲館再現傳奇
「金光強強滾,烏魚炒米粉。」是否還依稀記得曾締造97%超高收視率的雲州大儒俠?每到播出時間,無論大人小孩都拿著板凳衝到附近有電視的人家,客廳因擠滿人潮而無線延伸,就為了要一睹史豔文、藏鏡人、劉三、哈嘜兩齒、怪老子、苦海女神龍的風采。
雲林布袋戲館原為臺南州虎尾郡役所,自大正11年(1922)興建以來,一直是當時行政與警察的中心,直至民國78年,因新的虎尾警察分局落成而搬遷,至98年才正式以布袋戲館之姿,重現江湖。布袋戲館亮麗綠窗、古樸紅磚、黃色外牆的醒目外觀,融合東西洋建築風格,渲染出迷人而懷舊的氛圍。沿著入口磚砌圓拱的迴廊進入館內,以點藏戲偶為展出主軸,包括:西螺新興閣鍾任壁、廖文和布袋戲團、真五洲黃俊雄掌中劇團等知名布袋戲偶,透過解說牌的介紹,可以認識生旦淨末丑雜的布袋戲角色分類,偶頭的雕刻過程,金光閃閃的偶服,北管、嗩吶、二胡、鑼和鈸等樂器介紹。除了展示外,後方的DIY教室,提供遊客製作戲偶彩繪與道具製作,對面的兒童影音室設有互動戲台的小戲棚,提供大人小孩體驗掌中戲的魅力;沿著廊道上樓,2樓戲院,不時會邀請戲團現場演出,不僅落實技藝的傳承,也讓四、五年級的朋友重溫舊夢。
與城市同步的文青派 誠品合同廳舍
位於虎尾鎮中心點的合同廳舍,約於昭和14年(1939年)建造,是對面虎尾郡役所直屬的派出所兼消防隊。4層高的突出塔樓,為當時警員與消防員查看虎尾治安的消防瞭望臺,也是當時虎尾最高的建築地標。民國102年,合同廳舍以舊有的歷史建築重新活化為誠品書店,不僅能發思古之幽情還能在老的空間裡做許多當代的事。
在原本1樓的辦公處,瀏覽新的物產商品,右後方的休息室,現在則作為小型展覽使用。沿著牛眼窗走上2樓,曾經是警察與消防員的公會場所,則陷入濃郁的文青感,輕盈地挑本書,愜意的翻看。一旁的星巴克則為早期的消防隊,現在店裡仍保留消防員出任務時溜下樓的消防滑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