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送出的是音樂,收回的卻是意想不到的善意。
第一次在歐洲街頭賣藝,他送出的是音樂,收回的卻是意想不到的善意。
路經克羅埃西亞,斯普利特(Split)巿的大街,忽然王菲〈我願意〉的悠揚小提琴聲傳入耳中,在異國聽見熟悉的旋律,特別叫人好奇。音樂原來來自一位膚色黝黑的亞洲男孩,身前的小提琴盒上豎立了一張紙牌,寫著「I am from Taiwan and music for You!」。
他就是來自臺灣的許茗鈜 Ken,在臺灣剛碩士畢業的他,用了生命中最後一個暑假,第一次來到巴爾幹半島,第一次在歐洲街頭賣藝,原來,沒有你我想像中困難。
Ken 在臺灣念的是醫療電子工程,那是超級理性的科目,與街頭賣藝、歐洲浪遊這些概念似乎都沾不上邊;但自小就學習小提琴的他,總希望可以有機會一試在街頭表演的滋味。但在臺灣要當街頭賣藝者,要先申請街頭藝人證;於是 Ken 就想到,既然在臺灣賣藝不容易,何不到外國試試?於是趁著畢業,買了往歐洲的機票,賣藝之旅就此開始。
賣藝的第一站是馬其頓。第一次賣藝前,他都找好理想的表演位置了,回旅舍拿手提琴準備出門時,他卻突然害怕起來。「那一刻覺得很緊張、很猶豫,雙手手心都出汗了,再三問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去表演?」擔心表演不好、憂慮觀眾反應欠佳、想臨陣退縮,聽起來都是典型的「發臺瘟」徵狀──克服「發臺瘟」的方法,通常也只有一個:「頂硬上」。
終於他還是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在街頭演奏的同時,貌似專心演奏的他其實在悄悄留意每個路人的反應:「我記得第一個給我反應的是一位老太太,她在我面前路過,聽了我的演奏,然後給了我一個欣賞的點頭微笑」,Ken對這個微笑的印象很深:「如果她給我的不是微笑,而是一個厭惡的神情,我可能那一刻就放棄了。」
自言自己的小提琴技術只是業餘的Ken,準備的曲目貴精不貴多,而且都是亞洲的曲子,像〈月亮代表我的心〉、〈天空之城〉、〈白牡丹〉(臺灣民歌)…….「有位路人要我表演他們的國歌,我哪裡懂呀?於是他竟在我面前演唱了一次!」我笑說,Ken 應該反過來給他賞錢啊!
說起錢,到底表演賺的錢夠不夠旅行?Ken透露不同城巿有不同的風格,有些地方比較豪爽,一天(二至三小時)可以賺到上百歐元;但反應不好時,便可能只得二、三十歐元進帳。簡樸一點、勤力一點,其實還是夠用的。
然而表演對於 Ken 來說,投進小提琴箱的賞錢固然重要,但聽眾的反應才真正讓他感動。記得在保加利亞街頭表演時,有一位女生在〈望春風〉拉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哭了起來:「之後聊天才知道她去過臺灣,〈望春風〉讓他想起在臺灣受到的感動與幫忙。」又有萍水相逢的外國賣藝,給他避過警察驅趕的小費,甚至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他。
他送出的是音樂,收回的卻是意想不到的善意。
於是在開往波士尼亞的火車上,Ken 回想一路以來的順利、沿路得到的幫助,想到是否也該將這善意回贈出去?他繼續在街頭演奏小提琴,但在塞拉耶佛街頭兩天的表演,卻是為一間孤兒院籌款的義演。義演除了為孩子籌到了二百五十歐元(近臺幣九千元),對他竟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是募款,沒有『一定要賺多少錢』的心理限制,因此表演沒有任何的束縛,我可以完全把心放寬去拉琴、去分享音樂、去帶給別人與自己快樂。」心懷感恩地表演,原來可以令人如此快樂,Ken如是說。
兩個月的賣藝之旅很快就過去,Ken回到臺灣沒多久,便被徵召服兵役去了。他希望未來能申請到臺灣的賣藝許可證,不見得會做全職賣藝者,但仍然希望可以在街頭感受自己的音樂被欣賞的滋味;或在一個與別不同的位置,觀察這個社會、這個街頭。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失戀博物館,收藏了許多關於「關係」和「分手」的物品,它們背後的故事,有些感人、有些幽默,當然也伴隨著更多如:背叛、報復、(無法)忘記。
旅行路上,去過的博物館不少,有時看得多甚至覺得有點膩──歷史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大多有同一套展示模式:由石器時代留下的石頭小工具開始(很佩服考古學家可以把那些小塊石頭鑑別出,在我看起來跟普通石頭往往都差不多),到銅器、鐵器到瓷器;日常用品、武器、首飾、錢幣和衣服,當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和特色,但有時也會叫人覺得驚人地相似。
所以在走了許多個沉重的歷史博物館之後,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一個輕鬆又有趣的小型博物館,它有著一個特別的名字:「失戀博物館」(The 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
這個博物館座落於克羅埃西亞首都札格瑞布,據說也有在其他地方如臺灣展出過,而內裡的展品也是由世界各地搜集而來。館內的展品本身都沒有什麼價值──至少對這世上絕大部分人來說──但對於「當事人」而言,它們都有著獨特的意義,至少也代表著一段付出了的感情。
這個博物館,收藏了許多關於「關係」和「分手」的物品,各種各類都有,由剃鬚刀、相片、衣服到斧頭和單車都有,而它們背後的故事,有些感人、有些幽默,當然也伴隨著更多的關鍵字如:背叛、報復、距離、時間、懷念、(無法)忘記、以及浪漫和憎恨。
有令人哭笑不得的,像其中一個展品是個塑膠沙灘飛碟,是當事人的前男友送給她的週年紀念禮物(怪不得再沒有更多個週年了);另一個很吸引人眼球的展品,是當事人前夫買給她的一雙製作粗糙的假乳房──原因是前夫常叫她戴上,說這樣會挑起他的性慾。
還有一些帶著多些憤怒:其中一個展品,是一個汽車的後視鏡。故事的主人發現丈夫/男友的汽車停在一間「錯的房子」之外,一氣之下把後視鏡拆了下來;後來對方向她胡謅說有街童把車的後視鏡拆了下來,在這時候她也決定要結束這段關係。還有另一個故事,是關於一柄斧頭的:同居女友離開她,與新認識的情人旅行去,留下了一屋的家具。故事主人不知怎樣處理自己的憤怒,於是買了一柄斧頭,每天砍爛一件她的家具,而這柄斧頭也榮升為她的治療創傷的工具。
有趣的故事還有許多,而這些故事最有趣之處,就是總會與觀看者產生共嗚。有相關經歷的人,在別人的故事之前,很容易就會找到與自己共嗚的部分,記起自己曾經失去的一些關係。也許不少人會和我一樣,邊看邊想起自己的過去,並想像有什麼物品可以加進這個展覽之中,怎樣去描述自己的故事,那些破碎了的關係的故事。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林輝
香港人,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曾任民間團體全職總幹事,也同是時事評論人、社會運動者、註冊社工、專欄作者及電子媒體主持。
然而真正身份實為旅行狂熱者。2007,出發獨自到中國及南亞等地旅行,為時11個月;最後3個月,由西藏拉薩獨自騎單車經雲南到達泰國清邁。回港後成立團體「責任行者」,推廣責任旅遊(Responsible Traveling)的概念──藉由觀光旅遊發展,促進當地文化維護、環境保育、弱勢團體協助等。
2012年夏,應綠色和平之邀乘坐極地曙光號(Arctic Sunrise)前往北極,協助推廣「守護北極」(Save the Arctic)全球運動。
2012年秋,獨自出發進行為期兩年的環球旅行,並同時為香港及馬來西亞多個媒體如《經濟日報》、《明報》、《旅行家》雜誌等撰寫專欄。是次旅程於香港發生雨傘運動之際暫時完結,共計走過亞洲、歐洲、中東、中南美洲等40多個國家。
2014年秋,出版《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一書,將旅程中走過亞洲和中東的經歷集結成冊,以文字帶領讀者看見苦難與希望並存的世界。2015年秋出版本作《旅行是一場修行》,將歐洲和中南美洲的行跡,以及對旅行的種種體悟,盡收錄其中。
2015年,與友人創立網上旅遊平台「鐵鞋旅遊頻道」,並任總編輯;又成立「輕背包」,推動「背包旅行團」。同時,亦為多個媒體撰寫專欄,及於大專院校兼任講師。
臉書專頁──和我一起遊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goaroundtheworldwithme
鐵鞋旅遊頻道:
http://ironshoetravel.com/
書名:旅行是一場修行
出版:時報出版
目錄:
專文推薦
作者序
序章 旅行是一場修行
Chapter 0 北極
1 那年夏天,我們守護北極
2 名字的意義
Chapter 1 中歐
1 守護記憶
2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辛德勒、奧斯威辛,與那必要的沉默
3 五時十五分的約會
4 原來你竟不快樂
5 打開這道門,推倒這面牆!
6 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7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8 情留半天維也納
Chapter 2 南歐
1 大學之道,在波隆那(義大利)
2 阿爾巴尼亞
3 縱有戰火漫長--巴爾幹.雙城.殤城
4 柯林頓在科索沃
5 在歐洲賣藝的臺灣男孩
6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Chapter 3 墨西哥
1 拉丁美洲夢
2 在墨西哥城,看博物館
3 一切由火車頂開始
4 路上的緣份
5 吃在墨西哥
Chapter 4 中美七國
1 Hola mi amigos
2 總會好起來
3 沒有軍隊的國家
4 三個墳場,三段巴拿馬歷史
5 巴拿馬華人的故事
Chapter 5 古巴
1 加勒比海的革命
2 古巴的三段歷史
3 沒有網路的日子
4 遇上切‧格瓦拉
5 旅遊到古巴,和古巴的未來
6 古巴的性旅遊
Chapter6 祕魯
1 旅行者的三條問題,以及更多更多問題
2 國際視野
3 朝著祕魯的雪山走
4 馬丘比丘
5. 無需對話的旅遊時代
Chapter7 玻利維亞
1 玻利維亞尋人記
2 我們的成長
3 走自己的路
4 在地球另一端,走進天空之橋
Chapter8 巴西&阿根廷
1 異國想像
2 世界盃之辱
3 忍見其死
4 貝隆夫人
5 阿根廷經濟危機
6 在美洲最南坐順風車
終章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