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遊客倘若想花兩、三個星期環島,又想在短時間內探看整個台灣約20處景點,我覺得三峽至少值一個下午。
所謂古老的小鎮,最好的描述是小說家七等生六○年代寫的《結婚》這短篇小說的開頭:「楊鎮旗山街和仁愛路的那塊街角有間紅磚砌築的兩層古樓房豎立著,從樓下敞開的門一直深進內壁所堆及排列著的物品來看,便知道是個很大的雜貨總匯。這間雜貨店代表著這個小鎮的歷史:守舊、雜亂和古老。」
三峽老街 紅瓦屋頂此起彼落
老鎮的遊法十分不易。主要你會不斷地嫌這裡建了新物、壞了景致,再嫌那裡俗客塞爆、永遠嘈雜喧騰,三峽的老鎮也有類似問題。然我的題目既稱「遊法」,當然必須尋求解決之方。
第一,就是不把「老鎮」按照大多將之擠爆遊客的玩法來遊。三峽老鎮,可當成精神的象徵。譬似你是一逕自鳶山遙遙地俯瞰三峽,那一層層的紅瓦屋頂此起彼落,依稀收於眼下,是一個溫潤家園的意旨。
其次,我往往從好幾個角度、圍繞在老鎮的街邊來隱隱貼近,卻不真的走近。我會在民生街稍走(多半吃一顆現剖的椰子,喝椰子水),會在中山路悄走(看那三峽國小門前的樹林長道),更會在秀川街蕩步、在河旁的清水街眺望等,但都不怎麼忙著鑽進老街。
三峽最迷人的方面,是它的天然形勢。幾十年前,人們站在拱橋上,四處遊目,便知三峽的外圍有綿延的群山,卻鎮中心並不過於拘緊,是一個猶稱落落大方的小山城、小水城。三峽溪,是一條大小恰好的古鎮依傍之河。更好的,是三峽溪在萬壽橋畔與另一中埔溪合流這種形勢。兩河交會處有三峽教會。在不同的角度看去,皆好看。
另外一處好看的,是老街某一兩條巷弄向北穿往鳶山山腳下的仁愛街,街旁稍高而彎曲的住屋群。這裡已近「藍染館」,是老年代山城最典型的優美長相。
然而,要深愛這個山城,必須往南去探一探山。沿著三峽溪驅車南行,在上游的大豹溪與五寮溪交口附近,有「十八洞天」溪谷,算是一微型的「小太魯閣」。再向東南多行一段,便到插角,一個極清幽宜人的小山村。教人見到此處的國小,也想進一進;見到小徑,也想窺一窺。然它最有名的,是所謂的雨林生態,位於「大板根度假園區」。裡面大樹參天,高氧彌漫。
祖師廟 現代藝術史保存點
再向東南,可抵「滿月圓」森林區,此處的瀑布極其豐富,其中「滿月圓瀑布」屬於懸谷式,「銀濂瀑布」屬於簾幕型。大小瀑布有幾十個,成為瀑布群。而如此深幽的地方,如今八○七公車輕易可抵。
在森林與溪谷中稍稍待過了,再回到古鎮,最是溫潤的感覺。尤其是在「祖師廟」慢條斯理地審看柱樑的雕刻,以及豐富的楹聯。最正中的楹聯,自然是于右任所題。三峽祖師廟堪稱是「現代藝術史」最活生生的保存點。這多虧了畫家李梅樹費了幾十年心力、以他廣博的文化人脈、集結當時最好的藝術家與工匠,而將每人最好的作品鑄刻留存在這座氣質極佳、格局恰如其分的古廟裡。
另外,有一小廟叫宰樞廟,在清水街上,臨著三峽溪,也值一看。人若自「拱橋」沿著清水街西行,在抵長福橋的中段,正是宰樞廟。這裡連同秀川街等,是當年三峽最早的聚落區。若能在三峽坐下吃一頓飯,或許中山路的「古井餐廳」最適合。不論是白切雞、燒筍、滷白菜,相當多的標準小鎮傳統料理,皆製得很到位。
我常常構思如何帶外地朋友玩一趟五、六小時的「三峽略窺之旅」。第一、先將民生街、中山路以車轉一小圈,隨即在仁愛街「藍染館」對面的山道口,開上鳶山,在山頂一兩處眺望點,下車來眺,藉以略悉三峽的幅員。
森林步道 欣賞國寶淋漓樹
第二、再取七乙省道向南,沿三峽溪,在湊合附近轉往東南,看一眼「十八洞天」。再沿大豹溪至插角,先以車行來目遊插角小村,再至「大板根森林溫泉度假村」,上山走步道,取最近的第一環,看幾株最特別的大樹,像九丁榕、幹花榕。另外像「百年老夫妻」的茄苳,日本皇家御樹紅淡比,還有堪稱國寶樹的淋漓樹。
第三、返回老鎮,把車停好,開始步行。不管是不是到中山路再彎進老街(民權街),皆無所謂。
總之,要設法兼顧到鳶山與三峽溪、中埔溪這「一山兩水」所造就出來的「天然形勢」,便知這個小鎮當年能出現在如此的位置,真是得天獨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