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為慶祝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創造了聖誕節,神聖如華人的農曆新年,處處藏著屬於各民族的歷史典故、民間童話,英國人為什麼玩拉炮?瑞士人的聖誕老公公是頭公羊?義大利人期盼老巫婆到家裡?從這些外國人口中,一探屬於他們的聖誕節文化、你意想不到的節慶故事。
英國人陶戴明 跟家人團聚 就是最美好的時光!
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英國,經歷過不同外來文化的融合,最讓人熟知的聖誕節,尤其能透視過去的痕跡。
從十一月起,英國全境便充斥著歡慶聖誕的喜悅,「英國人的聖誕節首先從寫卡片開始,即便現在社群網路氾濫,英國人還是崇尚傳統的手寫卡片,寄給關心的對象,我們也會將收到的卡片當作擺飾品裝飾在家中。」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的副代表陶戴明(Damion Potter)如是說,他也表示,英格蘭是首開寄送聖誕卡的國家。
必看!女王演說、祈福
英國人真正的狂歡從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開始,二十四日聖誕夜則是趕著買禮物、上教堂做彌撒等,「有趣的是,為了迎接聖誕老人當晚的來臨,我們會準備餅乾和牛奶在壁爐附近,犒賞辛苦的聖誕老人;為了證實『他』真的來過,父母多半會偷咬一口餅乾、喝光牛奶,隔天孩子起床看到都會很興奮。」陶戴明笑著解釋。
家居布置則是來自瑞士的夫人Susanna的拿手絕活,門口與室內都掛上一只手工自製的聖誕花圈,「等待耶穌再度降臨」,聖誕樹下除了禮物之外,還有一隻綁著紅色絲帶的牧草羊,她解釋道:「這是歐洲斯堪地地區聖誕節的象徵物公羊(Yule goat),傳說十九世紀時四處發送禮物的是公羊,而非聖誕老人。」
陶戴明家每一年聖誕節很重要的橋段,是帶著一家人朗讀《聖經》路加福音第二章,「我們藉此教育孩子聖誕節的歷史意義與精神所在,讓他們深刻記住祖先的文化精髓,了解我們為什麼而慶祝、為什麼歌頌,未來他們也可以傳承給下一代。」或而彈奏鋼琴伴奏、或而全家齊唱聖歌,聖誕節神聖而溫暖的平靜氛圍彌漫空氣中。
另一個英國人獨有的文化,是二十五日的下午三點,打開電視收看「女王演說」。由女王自己撰寫講稿,內容包括她在過去一年中的經歷並為國家祈福,第一場的聖誕皇室演講始自一九五二年英王喬治五世,當時他透過英國廣播公司(BBC)向國民演說,安定民心,如今已傳承六十二年,去年還首度嘗試以3D方式呈現。
二十五日晚間,則是隆重的聖誕晚餐時刻,英國人有個特別的聖誕拉炮(Christmas Cracker),由自己和鄰座的人一人拉一頭,隨著「砰」的一聲,好運也跟著降臨。拉炮中有紙帽、糖果、小禮物及寫著笑話的紙條。相傳是一八四○年糖果商Tom Smith為了增加糖果銷量而發明的玩意兒。
▲與鄰座的親友扯動拉炮的兩端,誰拉得大力就能獲得拉炮內的小禮物與祝福。
▲拉炮內附有一張笑話、紙做的彩色皇冠與小禮物。
晚餐一定要上桌的是肚子塞滿餡的烤火雞,在中世紀的英格蘭,主餐是孔雀、鵝或野豬。第一次有火雞上桌據載是亨利八世首度登基為王的聖誕節,但烤鵝依舊是民間聖誕的常見主餐,直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人民生活品質好轉才逐漸盛行火雞。陶戴明說:「我們會填入搗碎的馬鈴薯與香料,這得花一整天準備,因此二十五日才是我們吃聖誕大餐的日子。」
桌上令人食指大動的烤火雞可是陶戴明特別邀請Le Rouge義法廚房的主廚Zacharie Touzin準備的。Zacharie偷偷表示,這道菜是參考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改良的食譜;在火雞脆皮與火雞肉身中間填入內餡,火雞身內塞入的是新鮮萊姆與香料,再佐新鮮小紅莓醬去膩,吮指回味無窮。
▲一家之主會主掌火雞切下的第一刀,分食給一桌的親朋好友。
▲塞入香料與馬鈴薯的火雞是聖誕節的重要主菜。
必吃!火雞、聖誕布丁
聖誕布丁去年榮登BBC聖誕特別節目「英國人聖誕最愛十大餐點」之一。最古老的聖誕布丁雛形是十四世紀的小麥粥拌牛羊肉與葡萄乾,作為準備聖誕節前的快速果腹料理;直至十八世紀英王喬治一世調整聖誕大餐的內容,出現了甜的桃子布丁,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聖誕布丁則以熱巧克力蛋糕或飄溢著白蘭地酒香的蛋糕模式呈現迄今,成為英國聖誕節不可缺的甜點。
「聖誕節你們最期待什麼?」我問陶戴明的兩個兒子。
「聖誕夜晚上我們都會睡不著,一直想著隔天可以拿到什麼禮物,一早衝去聖誕樹下拆禮物。」陶戴明九歲的小兒子Zackary說;「等我們年紀稍大了,也會幫弟妹準備禮物,好像自己長大的成年禮。」大兒子Ellio則這麼認為。「然後我們就會捧著新玩具玩上一整天。」Zackary為這期待了一年的歡樂節日做了最好的結論。
▲巧克力聖誕布丁是英國人聖誕節不可或缺的甜點。
加拿大人龍明 楓糖的口味 會帶我回故鄉 義大利人薩瓦托 用美食慶祝 一直high到三更半夜
六年前加拿大人龍明(Dominique Pilon)初到台灣,他天天到住所對面的義大利餐廳報到,與老闆薩瓦托(Salvatore Genco)結為好友。兩年後,薩瓦托牽紅線,把一位台灣女孩介紹給龍明,讓他情感有所依歸。「他是我來台灣第一個很要好的朋友。」龍明摟著薩瓦托,流露濃厚的兄弟情誼。
這兩人,一個從冷冽的加拿大來,一個來自溫暖的南義,聊起聖誕節日,意外激起了鄉愁。
▲在台灣,薩瓦托(左)與龍明(右)吃著法式肉派、紅酒燉牛肉等家鄉美味慶祝聖誕。
「每到聖誕夜,美食掛帥的義大利人就要動起來了,火雞、麵食、美酒一輪接一輪,直到三更半夜。」來自西西里的薩瓦托說。在台灣經營義大利餐廳萊嘉樂逾十二年,他念念不忘的是義大利的國寶級蛋糕潘妮朵尼(Panettone),「沒有潘妮朵尼就不是聖誕節。」他笑說。潘妮朵尼高圓的外形像皇冠,口感介於蛋糕和麵包之間,加入葡萄乾或水果乾更賦予豐富滋味。
習俗總是伴隨許多版本的傳說,潘妮朵尼一個比較可信的故事是這樣子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望族斯福爾扎家族,在聖誕節的晚宴派對上,負責甜點的主廚竟然將甜點烤焦了,但沒有甜點怎麼行?此時,廚房中負責洗碗的男孩Toni說:「我將師傅您用剩的食材做成麵包,喏,要不試試看?」沒想到大獲客人讚賞,從此這款蛋糕便以他的名字命名:Pan de Toni(Toni的麵包)。
此外,義大利人還有另一個有趣的傳說—好巫婆貝芳娜(Befana)。
傳說東芳三賢士想送禮給剛誕生的小耶穌,但途中迷了路,敲門向老巫婆貝芳娜問路,但她也不知道答案,只替眾人指點方向。事後貝芳娜想隨眾人一同尋找,便準備了一大籃甜點追出去,卻再也找不著。後來,貝芳娜每年都會在基督教的主顯節(L'Epifania,每年的一月六日),挨家挨戶發送甜點,希望其中一個人即是耶穌,以彌補她的心頭之憾。
想過義式聖誕嗎?好巫婆貝芳娜等她送禮物到你家!
義大利人會在1月5日晚上準備一杯葡萄酒在家中,給貝芳娜歇息,你也可以試試,看隔天酒杯是否空了呢?
必吃!法式肉派、楓糖派
加拿大的聖誕晚餐與祖先英格蘭人以及鄰居美國有許多相近之處。填餡火雞、肉汁濃湯不稀奇,「我們最傳統的聖誕主食是法式肉派(Tourtière)。」來自魁北克的龍明,一提起記憶中的味道就滿臉幸福。
「過去加拿大人以打獵為生,到了聖誕節,為了慶祝豐收,女人會將獵來的兔肉、鹿肉等做成內餡,用麵粉和雞蛋揉成派皮,做成肉派給全家人吃。」龍明口中的法式肉派,派餡要裹入馬鈴薯、洋蔥並添加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還要蘸上自製番茄醬,才是道地的魁北克肉派。
魁北克的聖誕甜點—楓糖派,是獨有文化。供給全世界七五%以上的楓糖,一千年前就被北美原住民發現,隨著法國人到來,楓糖成為冬天的補給能量,也是最暖胃的甜點。
▲加拿大道地的楓糖派,連餅皮都使用楓糖製作。(圖片來源/Maple Maple Cafe提供)
▲義大利人聖誕節必吃的潘妮朵尼,裹入蜜漬或酒漬果乾,頗具家鄉味。(圖片來源/國賓飯店繽紛坊提供)
▲加拿大人吃法式肉派,代表感謝狩獵的豐收。
想過加式聖誕嗎?喝個蛋酒!暖暖身心!
蛋酒(Eggnog)是北美人流行的聖誕飲品,將雞蛋打散,加入糖粉和牛奶,一起用搖酒杯搖後撒上肉桂或豆蔻粉。
美國人克麗絲汀 揪親朋好友 唱歌彈吉他
「聖誕節對美國人來說,是全年最好玩的一天,前一晚都會睡不著的那種興奮。」金髮碧眼的創作歌手克麗絲叮這麼說。三年前在網路上翻唱《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片中曲︿我不會喜歡你﹀暴紅的她,今年十一月在台灣發片了。
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克麗絲叮說,「我們全家每到聖誕節都會聚在一起,由爸爸彈吉他,一起唱歌。」一邊說著,一邊從烤箱取出熱騰騰的南瓜派。
▲克麗絲叮與胞妹(中),以及香港友人將在台灣家中過聖誕節。
▲烤了3個小時的南瓜派,傳來熟悉的溫度。
豐收吃什麼?南瓜派
南瓜派是北美地區在感恩節與聖誕節最傳統的點心,隆冬盛產的南瓜是農民豐收、感恩天地的象徵。美國媽媽們都會搗南瓜泥,再加入肉桂、丁香、薑和豆蔻等調味,烤出一個金黃鬆軟的派。
「肉桂、丁香是屬於聖誕節的味道,只要聞到就知道聖誕節來了。」在台灣的克麗絲叮只要想念媽媽,就會烤個南瓜派,足見這道甜點在她記憶中的溫度。
邊回味她邊拿出一長條用紙片串成的紙圈鍊,「我們從小都會為聖誕節製作紙圈圈,用小片的紙串成長長一條鍊,裝飾在聖誕樹上。」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開始流行裝飾聖誕樹,如今成為美國孩童十二月最興奮的美勞作品。
美國南部還有裝飾紙燈籠的傳統,「我們會拿一些小紙袋,鋪上沙子再放入小蠟燭,在家中放一排當作擺飾。」對他們來說,紙袋中的燭火會指引著耶穌回到祂的家,也指引著異鄉遊子回家的道路。
想過美式聖誕嗎?串個紙圈圈,妝點你的聖誕樹
克麗絲汀說:「紙圈圈(Paper Chain)一定要編得很長很長,才可以環繞住聖誕樹,也意味著長長的幸福。」
法國人方文蘭 聖誕節就是把最好的與親友分享
法國女性有兩件事情讓全球女性望其項背:居家布置與宴客設計。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她們自然卯足全力,打造女主人的聖誕主題。「在我們的文化中,『慶祝』這檔事最棒的場合就是家中,不是餐廳或飯店。」來自南法小鎮的方文蘭(Veziane Faure)說。
「法國人喜歡招待朋友,你可以想像,聖誕節對法國人來說,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最重要的一個日子。」方文蘭隨著丈夫工作來台已有九年,目前在台北東區經營寢飾店麻商,擁有典型法國女性對家居布置的品味。
「一棵聖誕樹的造形,決定法國人那年的聖誕節主題。現在法國人不再使用綠色、掛星星的傳統聖誕樹了,轉而好以混搭的材質來建構,像我的聖誕樹,就是請台灣藝術家幫我撿漂流木製作而成『富有台灣意涵』的聖誕樹。」
為了搭配漂流木的自然原色,米色與金色便成了她的客廳主色系,不同於聖誕紅綠配色,但一樣溫暖舒適。「聖誕節一定得點綴閃閃發亮的小配件,耀眼的光澤讓人感覺興奮、歡愉,是這個節日不可或缺的特色。」她指著桌几上金色聖誕樹和銀色燭台說。
「法國人偏向在既有素材下,增加元素賦予空間新的生命。」無論是布置或穿衣都是同樣原則。「這就是你如何讓家變得像個家。」方文蘭這麼一說,讓人輕易了解法國女性的優雅與自信來自何方了。
▲方文蘭的藝術家好友以漂流木打造的獨特聖誕樹,陪伴她在台灣的日子。
想過法式聖誕嗎?一個move,搞定歡樂聖誕
從銀色、冰藍色的餐具,營造出「白色聖誕」(上圖);維持基本元素,但更換餐盤與酒杯顏色,餐桌的主題瞬間就變成「歡樂聖誕」(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