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現存都市空間的轉化,新形態的文化場域正在蓬勃地發展,文化展示不再是既定空間內的文物展覽,而是在整個都會空間之中,不斷流動創新的人與活動。
在道路空間大於公園空間的都市脈絡中,都市規畫者重新檢視現存空間的可能性。新發現的機能,讓穿梭其中的城市居民不再只是盲目移動,而想要駐足休憩,與城市的脈動一同呼吸。而這些公共空間所乘載的活動、人群及每一位市民的想法及互動,正是一座城市活力的象徵。
巴黎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得天獨厚的河岸環境增添都市生活的趣味。每逢七、八月的度假季節,巴黎市政府封閉塞納河東西岸的河岸道路,在綿延十公里的水岸空間鋪上白沙,導入各式各樣的休憩空間與遊樂活動。巴黎市民再也不用舟車勞頓往海邊跑,在城市內便能做日光浴、打沙灘排球,享受海灘的悠閒景致。觀光遊客多了一個景點,不僅能在河岸邊觀賞戶外音樂會與露天電影院,也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巴黎。
巴黎打造海灘節 廠商捧錢贊助
巴黎打造海灘節 廠商捧錢贊助
透過現存都市空間的轉化,一個新形態的文化場域正在蓬勃發展,從巴黎海灘節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文化展示不再是既定空間內的文物展覽,而是在整個都會空間之中,不斷流動創新的人與活動。
▲巴黎塞納河畔的城市海灘。
台北11座河濱公園 亟須改造
台北11座河濱公園 亟須改造
類似塞納河的浪漫奇景是否有機會在台北實現?答案是肯定的。台北市擁有優越的水文地理條件,基隆河流經市區北側及東側,蜿蜒數公里的河岸空間提供了戶外場域發展無限的可能性。十餘年來,市政府在基隆河河系規畫了十一座河濱公園,水岸活動空間數量雖到達一定的規模,但功能僅以體育活動及休憩空間為主,沿岸景觀不夠豐富多元,交通不易到達,仍與台北的都市紋理有著很深的疏離感。
我認為,多一點的設計想像,多一點的活動規畫,能為台北的水岸空間注入全新的活力,成為更舒適的戶外活動場域。
以北美館旁的圓山河濱公園及大佳河濱公園為例,想像一座橫跨基隆河南北兩岸的圓形森林平台,能連結忠烈祠和對岸的大佳河濱,這將會是最貼近水面的遊覽路徑。或將千噸的白沙注入基隆河畔的圓山河濱,高架道路底下的河床搖身一變,成為最具特色的人造沙灘,也是親子藝文活動的最佳場地。再戲劇化一點,搭建一座漂浮於基隆河上的戶外圓形游泳池,市民和遊客皆能在城市的中心享受水上活動。若以上的設計能成真,沒人會質疑台灣人的創意和空間品味。
台北景點很多,但讓人想悠閒駐足的戶外空間太少。我們擁有發展親水空間的絕佳條件,如何善用這項珍貴的資源,對台北市政府和市民而言,是一個讓台北邁向進步城市的重要課題。
期待夢想成真。
▲基隆河沿著大直可以有城市海灘、水上游泳池、以及橫跨河岸南北的綠化飄浮平台設計。
林洲民
四年級中段班,台北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以及紐約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
(J. M. Lin Architect,P. C.)主持建築師;成功大學建築系及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駐校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