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Bottle Coffee 走向連鎖化卻不願意大量複製、快速展店,每家門市也都會與當地的建築、文化風格融合,工廠、海邊貨倉都能轉化為店面特色。
台灣是獨立咖啡館林立的地方,講究咖啡豆產地、自行烘焙,以賽風壺煮咖啡或手沖咖啡給客人享用的咖啡館並不少,但大多是自成一家的個性化小店,很難擴大成連鎖化形式;連鎖咖啡店如星巴克、85度C等,為追求一致化,也愈來愈多地採用全自動咖啡機來取代半自動咖啡機。
想喝一杯有「手作」溫度的咖啡,難道只能到小咖啡館尋找嗎?
美國有一家「Blue Bottle Coffee」,以樸拙的藍色瓶子為標誌,二○○二年時只是在加州某個農夫市集擺攤的小攤,第一家常設店面還是在車庫裡,連個座席也沒有;但十年後,它得到矽谷科技公司的兩千萬美元創投資金,今年又再獲創投挹注兩千六百萬美元,年營業額約為兩千萬美元,今年更在日本東京開出海外第一店,堪稱精品咖啡連鎖化的代表企業。
Blue Bottle Coffee執行長James Freeman成長於加州,自小學習黑管(一種木管樂器),是浪漫而非數字導向的經營者,他深受日本文化影響,推崇日本的「kodawari」職人精神(意指追求完美至近乎苛求),雖然Blue Bottle Coffee走向連鎖化卻不願意大量複製、快速展店,迄今僅在美國加州灣區、紐約與洛杉磯開出十四家店。
每家門市也都會與當地的建築、文化風格融合,工廠、海邊貨倉都能轉化為店面特色;日本一號店則選在清澄白河開設,該處不是東京最時髦的地方,但有許多個性化咖啡店集中此處,與Blue Bottle Coffee的精神相合。
厲害的是,每家Blue Bottle Coffee即使分處各地,也堅持採用自行烘焙的咖啡豆,且僅販售四十八小時內烘焙的咖啡豆,規定咖啡粉須在研磨後的四十五秒內被使用,如此講究細節的精品咖啡店,掀起了美國的咖啡界革命。也因從舊金山發源,吸引投資的企業都是矽谷的高科技公司,包括Twitter、Google,甚至還有摩根士丹利。
在咖啡的近代史上,一九四○至六○年是咖啡速食化的時代,雀巢、麥斯威爾的即溶咖啡興盛一時;接下來長達四十年都是花式咖啡當道,星巴克也在此時期奠定全球化大業,但隨著經濟文化發展,像Blue Bottle Coffee這樣講究咖啡美學的咖啡館也有了連鎖化的機會。
(本專欄隔周刊出)